幾乎是淚眼汪汪地看完整本書。估狗了一下這位外省第二代的五年級生作者,和我爸媽同年代,可我這個本省家庭的七年級生讀來卻心有同感,家庭牽絆總是讓人無法輕易掙脫,即使曾以為逃離了,它終究還是會找到你,聲聲呼喚著,不到死亡不罷休。
以下心得有雷,請斟酌閱讀:
作者在母親、哥哥相繼病逝,父親失智後,疲於奔命的日子裡,剖析了自己與家庭。看似人生勝利組的背後,眾人所不知的竟是父母親長期不睦,母親一肩擔起家庭重擔卻罹癌,畫家父親四處拈花惹草怨癌妻,年長十歲的哥哥一出國留學便落地生根35年極少回台,連過世了都是朋友轉達,父親失智被奇怪的陸配纏上,挖空財產,作者的第一任情人自殺,得了憂鬱症,出櫃後家人的不諒解……太晚出生的他,錯過了家人在他出生前十年的故事,直到母親逝世十幾年後整理母親房間,才似乎知道了母親的祕密,及為何哥哥怨恨他、棄這個家於不顧。
此書為副刊專欄集結而成,一則則的小故事拼湊出作者的前半生與家庭,外省第二代的背景更可一窺大時代下的殘忍,又作者留美十年,用字遣詞不落俗套,讀來沒有世代差異感(倒是如早期京劇、民歌等背景讓我越發沒趣潦草看過)。我淚餘之時,很欽佩作者努力維繫著只有他跟父親的家(雖然後來一查去年2023年父親也過世了),由衷希望作者能過得幸福。
喜歡的句子:
●我們不敢多問,但也無可避免地,一點一滴將那些不可說的破碎,內化了自己的一部分。
●人生之苦,得不到是一種,辛苦得到了卻發現並非原來的想像,那是另一種。
●文字能留下的,就是書寫過程中靈魂與真相之間最真實的搏鬥了。
●所有要跟我們切斷關係的人,應該都當他們死了。
●「壞人走了,那是好事。」
●我突然理解到,最讓我悲傷的不是看著好好一個家,最後會退行成為一個小小的句點,而是這一切,最終還是無解,成了一道永遠割在心口的破折號—
●原來,沒有什麼晴天霹靂,其實都有伏筆。我們真正害怕的,也許不是痛苦的本身,而是痛苦地理解到,這一切竟然都是自己的選擇。
●「這也許是老年的福利之一,終於懂得這一切究竟是怎麼回事。」
●你會為什麼樣的故事感動,恰可以證明你是怎麼樣的人。
●每當讀者問我,進行創作最重要的是什麼,就我自己的經驗回答,那就是「真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