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2

月亮與六便士 BY 壹團 黃愉蓁

小說中看見月亮的主人公史崔克蘭的描寫和塑造相當清晰且鮮明,他對萬物的不屑一顧和為了理想甘願付出一切碰撞產生了非常有趣的性格矛盾撕裂,他為了他的月亮可以撕裂他身邊的所有人,為了他的畫作可以忽視自己的生命,就像是只為那幾幅將名垂青史的畫作而生的「惡魔」。因為有這麼一個重彩的主角,作為讀者可能很少注意到書真正的「主人公」,整本書都由他的第一視角講述史崔克蘭的故事,我們連他的名字都不清楚,卻能夠在小說中的處處形容描寫、談話看見他的思想。
但最吸引我注意的卻是這位沒有名字的主角,如果說書中代表理想主義的是史崔克蘭,那麼和他相應的寫實主義大概是試圖阻礙他追逐夢想回歸家庭的史崔克蘭太太,而主角究竟是哪一方的立場?或他如同書中一般,在行動上遊走於兩者之間,在被世俗規範的道德人情裡指責史崔克蘭,確無法控制被其吸引和震撼。
「這個世界本來就有很多古怪的人,他們做著古怪的事情;或許他們也知道,人並不能成為他想做的自己,而只能成為他不得不做的自己。」這段話是對史崔克蘭的描述,我卻私心認為它放在「主人公」身上更為合適,他對自己的處境並沒有過多的描述,但他見過追逐月亮的人和看見六便士的人,比誰都要清楚這個道理。
從古至今,關於理想和現實的討論層出不窮,然而真實生活過後的人我想都很難否認這一點——人們總是在兩者之間徘徊不定。先犧牲理想去換取現實,接著消耗現實去執行理想;先消耗現實去創造理想,在建造理想的時間裡抽出一部分去換現實,這些人並沒有孤注一擲的本錢、更沒有能夠絕處逢生的勇氣,他們是在夢與現實掙扎著生存的人,偶爾對著那些擁有底氣的暗暗羨慕、望向敢於拋棄一切築夢的既懷疑又敬佩,他們可能注定無法成為故事的主角,因此「主人公」這個第一視角格外特別,像是大多數的普通人。
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爭議是沒有盡頭的,作者毛姆也沒有想要給出一個答案,或許就像書中「主人公」提到的那樣。
「難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讓你感到舒服的環境裡,讓你的內心得到安寧是糟踐自己嗎?難道成為年收入上萬英鎊的外科醫生、娶得貌美如花的美眷就算是成功嗎?我想這取決你如何看待自己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你認為你應該對社會做出什麼貢獻,應該對自己提什麼要求。」
很多書摘或許到這裏就結束了,但我更喜歡的是下一句。
「但我再次閉上了嘴巴,因為我有什麼資格和一位勛爵爭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