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孩子建立更好的關係。
工具書,尤其適合父母與老師閱讀,附錄提供了100句開啟正向對話的例句。當初看了簡介就打算為自己看,打算拿來對付自己,什麼心態?我是我的孩子,我是我的父母(?)。
Part3第8章,內在的核心需求,幸福三元素(歸屬感/價值感/希望感)。看了突然覺得有點酸酸的,一度顧影自憐😅。
幼稚園中班老師打來向鄰座同事報告她小孩不乖,說是在班上坐兩腳椅,講不聽。問她家妹妹為什麼這麼做?是覺得這樣很好玩,還是班上有人這麼做她是模仿,還是她欠關心,在求關注?
隔天追問結果,果然又回答不知道,年紀太小,難以釐清自己真實的內心感受。也是,有時我也不清楚自己的情緒與感受。
本想說如果隨意用我猜測的去問小孩,會不會反變成是誤導她?讓她誤以為自己是那樣?總而言之,根據本書的回答,是要你溫和地猜測孩子行為背後的目標,客觀地描述事實+溫和地說出你猜測的目標。
好啦,教養很難的,你們加油。我飄走,掰👋。
知道與執行有段距離,現實言談之間的反應不過須臾之間,需要靠練習,很多練習。
小整理
📌真実はいつもひとつ!
1⃣穿越行為表層,深入探索內心真正想要告訴你的事,掌握內在的核心需求,以更有效的方式來回應這些需求。
→What is it that you truly desire?
📌你怎麼看世界
1⃣問題之所以成為問題,與我們看待事情的觀點有關。
2⃣當觀點被特定框架限制住時,思考與觀察也會連帶受到侷限。
3⃣標籤會形成自我認同,會影響行為舉止。
4⃣偏見總是模糊了真相,多去想為什麼,去理解。
📌正向思考
1⃣不把觀點只投注在不當行為,而去思考背後的真正需求,進而滿足。
2⃣問題並非時時刻刻都發生,不因一時負面行為,忽視其他正向的部分。找出正向時刻,使其拓展到其他情境。
3⃣沒有無法溝通的人,只有無效的溝通方式。
4⃣回饋與成敗同樣重要,收集經驗,依據回饋調整想法行動。
5⃣過程與結果同樣重要,欣賞過程中的努力、堅持、勇敢、善意。
📌會不會說話
1⃣使用正向明確的語言,好好說話,把話說好。
2⃣某些情境下,以「為什麼」提問,對方容易覺得被質疑或否定,謹慎使用為什麼。為什麼要用在正面的情境。
📌怎麼行動
1⃣不要用錯誤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2⃣面對衝突,能就事論事討論,能道歉,能表達自己需求。
3⃣遇到困難時,有勇氣用健康的方式去面對。
4⃣遇到好機會時,能夠把握,有好奇心去嘗試。
5⃣懂得如何愛別人,相信自己值得被善待。
6⃣唯有真正的行動,才有機會感受自己的能力,認識自己的能力與限制。
📌怎麼應對
👉我願意和你在情緒與感受上有所交流。
👉我願意專心與你相處,想要更了解你。
👉我樂意分享想法,並且尊重你接受與否的意願。
1⃣先理解並照顧情緒,再處理事情、解決問題。
2⃣有品質的陪伴,專心聆聽,不分心同時處理其他事情。
3⃣不剝奪對方發想、思考的空間,陪伴討論,逐步釐清對方想法,不直接下令或發表自以為是的答案。
4⃣好奇與專注,就是鼓勵對方說話的最好方式。
5⃣不急著問細節或給意見,先去感受對方當時的心情。
6⃣溝通的精神,是讓彼此都有機會說出自己的想法,專心聆聽,並謹慎確認是否真正理解了對方的想法。
7⃣具體化的小目標,對行為具體的觀察+立即正面評價回饋。
8⃣不需要透過送禮、說道理,也能建立正向關係。
📌歸屬感
個人與外界的關係,你相不相信其他人。
1⃣社會支持是一種生理需求,而非可有可無的選項。
2⃣有16個可依賴的朋友或熟人,對退休生活最滿意;不滿意的人,能依賴或信任的朋友或熟人,少於10名。
某小說寫除了伴侶,最好還有兩個可以講心事的朋友。現在這個密西根大學做的研究,直接上升到16個,2個我都要想一下了,還16個?😆(蔡康永:沒有朋友就去交朋友です。)
📌價值感
個人對自己的評價與主觀感受,你喜不歡你自己。
1⃣看待自己,以欣賞取代評價。
2⃣欣賞自己真實的樣子,發自內心欣賞自己的表現,坦然接受自己的缺陷與不足。
📌希望感
個人對未來抱持的想像與期待,你對未來有沒有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