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述二戰時期法國被德國納粹佔領之下,一對平凡姊妹在這驚滔駭浪的大時代洪流裡生存的故事。
姊姊薇安溫順保守消極,起初強烈反對妹妹極力抗爭納粹的行為,認為只會引來殺生之禍。相信只要乖乖服從侵略者的指示,便能維持原本平和的生活。然而隨著她的猶太親友被強行拉走、教師工作僅因回了一句話就丟了飯碗、老家被納粹官員寄住、財產被徵收、配給優先獻給德軍、同鄉人也成巴結納粹的通敵者監視著鄰里,種種一切的失序變調令她不得不產生動搖... 妹妹伊莎貝爾相對衝動叛逆且勇敢,打從法國投降那一刻起,便毫不猶豫使出渾身解數奮力反抗現狀,並設法尋找出能貢獻己力之事。
「如果在我漫長的一生中曾學到什麼,那就是:愛。愛,讓我們明白自己想成為的樣子;但戰爭,讓我們看到自己真正的模樣。」
「近來我發現自己一直想著戰爭,我的過去以及一個個我遺落的人。」
「遺落。」
「這兩個字聽起來好像我忘了心愛的人們在哪裡,或是把他們留在不該留的地方掉頭離去,困惑得不知如何追溯來時的腳步。」
「他們沒有遺落,也沒有置身更美好的場所;他們已經逝去。隨著人生漸趨落幕,我明白了哀傷有如懊惱與悔恨,進駐於DNA中,永遠成了我們的一部分。」
序幕掀起於1995年的現代,一位罹患重病即將迎來臨終的老婦人的娓娓道來。究竟她是薇安、伊莎貝爾、抑或是第三人?她所述說的"做錯的事"跟"守了終身的秘密"又是什麼?隨著劇情推展,線索一個個浮出檯面,真相也逐漸明晰。
閱讀途中,總想起台灣。總思惑著為何能相信順服侵略者便能保全安泰?侵略者、被侵略者、通敵者、抵抗者、兩面討好者。不論哪個時代在那樣的動盪下肯定都有這類錯綜複雜的身分存在。自己會屬於哪一種?親友們又會屬於哪一種?我不願深入想像,因人性向來都很脆弱,不適合被考驗。明明我未曾活在二戰時期,但閱覽二戰的史料報導或相關節目書籍時,我總能身歷其境,彷彿真的經歷過,內心的聲音極力想知悉「為何"那時"會"那樣"?」是發自靈魂的迴響,抑或是烙印在代代遺傳的身體基因曾體會過那份飢寒交迫的苦難?不需有答案,而反映在現實中的我則是從來不曾把戰爭當玩笑話看待。
以往讀《安妮的日記》,我也總是被平民百姓的英勇行為所感動。我對歷史留名的那些偉人往往興趣缺缺,相對的小人物在險境中的英勇總較能奪取我的目光。結局帶著遺憾,同時也滿溢著感動。後面的幾頁我邊翻著邊淚眼盈眶,心靈跟著劇中老婦人的自白起起伏伏,數度拿起面紙擤鼻涕跟擦拭不斷掉落的淚水。書名"夜鶯"同時指涉著這對姊妹,象徵著她們一裡一外,肩負著無比的勇氣迎戰人性極大惡意的平凡小人物。
網上可找到作者訪談,作者提到伊莎貝爾的原型是取自於歷史上的真實事件,一位比利時女孩跟父親一起找出橫越庇里牛斯山的路線,幫助飛機被擊落的飛行員們逃出法國占領區。寫這本小說的初衷正是不希望世人忘記這些平凡小人物的勇敢之舉與他們付出的代價,我想作者確實達到她的目的了。
小插曲:之後跑去看Amazon評論,看到幾篇負評,其實吐槽得頗到位還頻頻讓我笑出來www
如"角色們全是俊男美女?"(真的,蠻令我困惑的,就連小孩都很英俊XD)、"為何肚子餓卻不吃花園裡的雞?"、"很多不必要的關於烹飪跟衣物的敘述(確...確實XD)"、 "角色們常因配合劇情需要而突然消失或出現"(有有我也有這種感覺XD)、"點到各式議題看似煞有其事卻又都蜻蜓點水草草帶過"(有有有)、"說納粹不諳法文,但明明故事中彼此都對答得很流暢?"、"姊妹倆爭吵了一陣子後才突然發現其中一人已中彈?"等 看了大堆吐槽文後意外讓我稍微沖淡了原本沉重的心情,彷彿是飯後畫龍點睛的小甜點得以讓一餐圓滿劃下句點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