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介紹人的思考方式有兩種:
(1)系統1:自動且快速地運行,基本無須費力,或者毫不費力,不會有主動控制的感覺
(2)系統2:將注意力分配給所需的燒腦活動,比如複雜的計算。系統2的運作通常與主體、選擇和專注的主觀體驗有關。
本書中利用許多的案例去描述,我們受到系統1影響去做出判斷和抉擇,而系統2通常會同意系統統1的判斷(因為系統2很懶,動腦是一件非常費力的事情,人在正常模式下通常不喜歡動腦,喜歡依據直覺、過往經驗,直接進行判斷或抉擇。)
書中還描述經濟人和普通人的差異,經濟人定義是隨時保持理性、深思熟慮、精打細算;經濟人是理性的,但壓倒性的證據表明,普通人不可能是理性的。經濟人不容易受各種偏差的影響,比如促發效應、所見即一切、窄框架、內部視角或偏好逆轉等,而普逼人無法始終如一地避免這些影響。而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那我們要如何避免自己受到各種偏差影響呢?
簡單的答案是,如果不投入大量努力,這個目標幾乎無法實現。根據作者的經驗,系統1不願意受教育。
原則上,防範源自系統1的錯誤很簡單:識別自己處於認知雷區的跡象,放慢速度,請求系統2的增授。下次再遇到“穆勒-萊爾錯覺”,你就這麼做。當你看到指向不同方向的鰭狀線條時,你會意識到,此時不該相信自己對長度的印象。
我們都希望在即將犯下重大錯誤時,有一個響亮的警鐘提醒自己,但它並不存在,而認知錯覺比感知錯覺更難識別。相比響亮而清晰的錯誤直覺,理性的聲音可能要微弱得多。在承受重大決策的壓力時,質疑自己的直覺令人不快。
在避免錯誤方面,組織的力量勝於個人,因為組織的思考較慢,有能力實施有序的流程。組織可以制定並使用實用的檢查清單(有點像查理蒙格自傳書中提到的檢查清單,此清單可以讓自己檢查自己思維是否有遺漏地方?) ,所以在做重大抉擇時,一定要找人談談(如果真的沒有人可以談,或許AI幫忙分析也可以?),因旁觀者更容易發現別人在一步步走向雷區,自己身臨其境時卻很難察覺。旁觀者的認知沒那麼繁忙,對信息的開放程度也比行動者高。
(附注:繁體書買不到,結果去訂簡體書,結果讓我痴痴等了兩個禮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