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1

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 BY 貳團 流川雪☃

主角多崎作是一位專門設計鐵路車站的工程師,表面上生活平靜規律,內心卻始終隱藏著一道無法癒合的傷痕。高中時期,他曾與四位情誼深厚的好友形影不離,某天,四人毫無預警的集體與他斷絕來往,沒有任何解釋。這場無聲的背叛,將他推入深沉孤立與自我懷疑中。

四位好友的名字皆帶有鮮明的色彩意象:赤松、青海、白根、黑埜,唯獨多崎作的名字是沒有色彩的。因此,他總覺得自己是團體中最平凡、最缺乏存在感的一員。這種對「無色」的認知,不僅源自名字的字面意涵,更深刻影響他的自我認同,彷彿與世界之間隔著一層透明而冷漠的玻璃。

自此之後,多崎作變得無法與人建立深層連結。大學時期,他曾在游泳池邂逅學弟灰田(同樣是一個帶有色彩的名字),兩人成為親密好友。然而,某夜深談後,灰田便無聲無息消失,未留下任何訊息。突如其來的斷裂,再次強化多崎作對自身價值的懷疑,甚至一度走到輕生邊緣。

多年以後,儘管事業穩定,多崎作內心仍無法擺脫那段被拋棄的陰影,直到遇見戀人沙羅,人生才出現轉機。沙羅敏銳察覺到他內心的創傷,鼓勵他正視過去,去拜訪四位摯友。

這趟尋找真相的「巡禮之旅」,使多崎作逐步理解當年決裂背後潛藏的秘密與誤會:有人為了保護群體不得不做出殘忍的選擇,也有人已不幸離世,再無法為過往發聲。這場巡禮不僅是對友情的追尋,更是一次與自我的深刻和解。雖然最終他未能獲得一個明確完整答案,卻在過程中學會直視傷痛,重新接納自己,勇敢去愛。

這部小說的核心,圍繞著「自我認同」與「友情的失落」。多崎作長年的痛苦,不僅來自被朋友排擠,更深層的,是對「無色彩」身份的恐懼。他害怕自己毫無特色,害怕在他人眼中可有可無,因此在被拋棄的那一刻,他所有的自卑與不安被無限放大,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值得被愛。然而事實上,他正是那段友誼的核心,四位色彩鮮明的好友,因他的存在得以融合;當他被排除後,整個團體也隨之分崩離析。

我個人並非村上的忠實讀者,僅讀過他幾部作品,深深敬佩他多年筆耕不輟持續創作的精神。《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延續了村上春樹一貫的寫作風格:低迴孤寂的氛圍、節制而流暢的敘事節奏,以及對人心幽微之處的細膩描寫。相較於結構龐大的《海邊的卡夫卡》,這部作品更簡潔寫實,直抵人心最柔軟的脆弱與不安。

讀完全書,我深刻感受到,多崎作的孤獨,其實正是許多現代人的心境寫照。我們或許曾懷疑自己是否不夠特別,是否在他人心裡別具意義,也曾在某段關係中留下無法言說的裂痕。然而,正如多崎作最後體悟:人生不會為任何人、任何遺憾停下腳步,我們所能做的,是帶著這些傷痕繼續前行。接受自己的平凡,繼續相信愛,並努力尋找屬於自己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