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31

逃避自由:透視現代人最深的孤獨與恐懼 BY 壹團 Graham(Ethan)

由於個人對「Liberty and Freedom」一詞的主題有偏好,才被「逃避自由」標題吸引,覺得佛洛姆的論述很有趣!不知是否最近因為阿格勒火紅,感覺佛洛姆也開始比較常被認識。承襲如其他知名的哲學家佛洛伊德,榮格等,都是幫助了解自己一些情緒和反應。比起心理學家勵志的書籍,覺得哲學家的條理比較分明,層層堆疊,很像文字的科學符號,而不只是分析結果,擺出說教的氛圍!

自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人們爭取自由的絕對勝利,而過去獨裁專政被認為是少數人的瘋狂性格,而後來德國人迫不急待想交出自由,甚至逃避自由究竟是為什麼? 另外一個方面,當我們出生後到有意識自己的個體化後,會產生強烈的孤獨感和無力感,於是就想放棄各體性來產生新的連結,最後產生新的心理逃避機制。

在宗教和經濟上,中世紀開始到資本的社會結構轉移,因此人本質也轉變了。人過去沒有個人自由,物品也是用交換的。而資本主義的市場邏輯是:有沒有人需要服務?過去訂製的產品沒有這樣問題,屬於特定供给行為,通常是一對一,沒有比較和競爭,價格難以波動,顧客和生產都不自由,不叫自由商品。資本主義將自由商品開始送到市場上,於是市場形成了,產生很多問題,例如焦慮開始出現。有了自由商品,消費服務開始發生,於是人變勤勞了,因為多作一件就可能有人買走而增加收入。另一種焦慮也出現:時間和效率(中世紀沒有的焦慮)自從開始賣時鐘,時間分更細,於是有了勤勞觀念,便對不用工作教會產生不滿(甚至賣贖罪券而來)。

每天焦慮買到東西是否最划算?或生產有沒有人要?訂價多少?以上決定我們的精神狀態,但我們卻沒意識到,因為太習慣了,這並非人類發展以來普遍現象。人過去被貴族,中產控制,所以對自由開始了追尋。直到近代自由慢慢轉形,每次有新的自由商品,就有新的焦慮。自由那麼好?但近代開始逃避自由,原因是有自由等於有焦慮。自由而來的焦慮的第二層,是我們認為自由是好的,不能公開放棄自由,最後變迂迥逃避,為了解決焦慮。回到佛洛伊德的方式,就是找到代替的出口(例如:藝術)。最終目標:不放棄自由而解除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