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1

歐亞現場:見證現代化浪潮下的矛盾與衝突 BY 壹團 明臻 Jane 🐻

作者張翠容為獨立記者,親自走訪歐亞多國,深入了解、探訪當地居民、革命者、軍人等。而本書則為作者探訪五個歐亞國家(烏克蘭、土耳其、伊朗、印度及緬甸),分析其政治、經濟及現況。因還沒讀完這本書,就已閱讀的部份分享以下心得。

·烏克蘭(作者於2014年探訪),斯拉夫民族的發源地,即使現為一個獨立的國家,東西邊的政治立場,甚至是人民的自我認同卻大大不同,分別為親俄及親歐,因此,烏克蘭東部內戰不斷。另一方面,年輕世代急於擺脫蘇聯時代的影子,認為自己是烏克蘭人;然而,經歷過蘇聯時代的年長者卻懷念著過去的美好時光。不論是地理位置抑或是世代的不同,各有各的立場。

「在烏克蘭,東與西,新與舊,理想與現實,統一與分離,互相拉扯,成為一首極為複雜的交響樂,在這塊土地上不停演奏。」(p.67)


·土耳其,歐亞陸橋。總理艾爾多安試圖將土耳其徹底伊斯蘭化,拆除多處基督教堂,積極興建清真寺,推動伊斯蘭教育,取消中東多國的簽證,以鼓勵周圍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至土耳其觀光,其政策與凱末爾主義的現代化背道而馳。而嚮往朝現代化之路邁進的城市菁英則與之(艾爾多安)對立,經歷政治清洗,猶如活在白色恐佈裡。
另一方面,土耳其東南部的加吉安特(Gaziantep)彷彿另外一個土耳其,由於位處敘利亞邊界,許多敘利亞難民生活於此。庫德族的去從亦是土耳其面臨的問題,庫德族人散佈於敘利亞、土耳其、伊拉克、伊朗等地,他們追求獨立建國,卻屢屢失敗,更常成為戰爭中的犧牲者。

「橫跨河流兩岸的十眼橋(Dicle Bridge),在燈光照射下形成美麗的倒影。我站在大橋上往下凝視著滔滔河水,有時會有錯覺,這是否是已流了數千年的淚水?」(p.142)


·伊朗,人類史最燦爛的文明-波斯文明的核心區。與烏克蘭及土耳其一樣,伊朗站在現代化與否的交叉點。面對美國的經濟制裁,最直接影響的就是百姓,失業率急速攀升、貨幣不斷貶值。「制裁比戰爭更厲害,就像是慢性毒藥,改變人的生活模式,打擊人的意志。」伊朗採政教合一,伊斯蘭教深入該國人民的生活中;然而,各教派(遜尼派與什葉派為主)的鬥爭屢傳。2013年大選前夕,國內各派系爭相拉票,而國際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試圖干預伊朗大選。這章節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伊朗大選當選者的支持者所說的一段話:「我們的選票奏效了,啊!我們的選票真的奏效了!」讓生長於台灣、視民主選舉為理所當然的我,很難想像這種心情。


所謂的現代化,一定等同於西方化嗎?難道只有西化這條路嗎?這是作者最常在本書中提到的問題,也是我閱讀前就有的疑問。

另外推薦同作者的《中東現場》及《行過烽火大地》,一樣是作者四處奔走戰亂地區的見聞及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