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光看書名,還以為是希區考特電影「鳥」(The Bird)裡那種群鳥飛舞,鴉黑長翼層層交疊的將天空遮掩。頭上鳴聲嘈嘈,地面人群慌亂奔跑的世界末日。結果不是(大囧)...
整本書更像青少年奇幻plus科幻小說,節奏氛圍偏向輕快。主要在講述科學與自然在這世上的交錯,如何對人類影響。主線是主角們如何長成科學家與巫師,並以各自的立場看待這世界的演變。
(不想用男女主角來分割,雖說他們的情感發展很重要。但一開始,甚至全書2/3兩人的共患難,都不是堆疊在男女之愛上,而是更超然的)
全書並沒有太多著墨在末日的場景或是恐慌,反而因為角色們(巫師與科學家)各自努力發展著對末日的應對方法,以至於中間雖然有死亡、有誤會 、有不得不長大的無奈,卻始終充滿著愛與希望的氛圍(無誤)。
故事主題對於科學跟魔法的平衡拿捏的很不錯,我一開始也是被背景設定吸引的,覺得對於到底科學跟魔法哪個可以拯救世界這個主題很有意思。也因此挺喜歡最後的收尾(就不爆雷了),覺得收的尚算合理 ,卻又不過於煽情。(煽情真的是青少年小說我比較不行的一點)
雖然故事從兩位主角的成長寫起,但卻沒有我以前讀的青少年奇幻小說那種強行要冒險熱血、大起大落的橋段。反而因為前段徐徐講述的兩人年少時經歷的鋪成,使得後面兩人對於末日的選擇與應對,以及為何可以相互理解幫助有了更合理的基礎,而不會使讀者們覺得突兀。
作者我沒記錯好像是寫短中篇出身,所以必須說的確到中後故事調性跟角色才慢慢穩定順暢起來。
群鳥最喜歡的部分就是看著兩位主角在成長過程中的相互扶持,各自在各自的領域裡施展,卻又因為彼此的牽絆而沒有與這真實世界斷絕連結(畢竟理科宅跟魔法狂還都是給人有種獨立於這真實社會的感覺)。如若沒有彼此作為在這塵世的最後連結,我覺得最後兩人並無法真正找到拯救世界的方法。
雖說讀起來沒那麼青少奇幻,但還是很多地方隱藏著青年對成長、成人的看法。控訴著那些因為長大認清事實,而必須面對的現實,如主角一的爸媽對他說
“拜託喔,人生可不是一場冒險,人生是漫長辛苦的跋涉,有一連串的責任跟要求,他全都左耳進右耳出。等羅倫斯年紀大到可以隨心所欲時,也是大道足以明白自己就是不能隨心所欲的時候。”
或是主角二在魔法學校遇到的那些要她不要自我膨脹的巫師們,他們設下對於她天賦能力的種種束縛,並妄想用少數人的能力來改變或糾正自然,甚至以自我的觀點來評論對方陣營(科學那一邊)的拯救末日方法是對是錯。都在在證明成人在少年人(自然)眼中的狂妄,(故事裡的大人)也都長成了主角們長大不想變成的那種人。
整本書的主旨大概就根植表徵在主角二童年時誤闖森林被鳥議會問的那個問題
「樹是紅的嗎?」
自此一生,她的潛意識都無時不在喃喃推敲著答案。樹也許是紅的 ,在被火焚時; 在秋季時(某些樹種);被潑油漆時(無誤);但樹也有可能是金黃的,當陽光灑下時;可能是灰的,當烏雲蔽日時;也可能只是純粹的綠,一年四季的綠著。所以也許答案不是重點,而為什麼大自然要問她這個問題才是故事的主旨。
直到她長大了, 末日迫在眼睫,當她回到原地再度被問這個問題時,她才發現其實她不知道,也才發現答案不重要,更才理解到她必須走過這一路,跌過這些跤,失去過那些人與事,才可以坦然的認清到自己的無知。這問題讓我們意識到大自然、這世界是無常多變的,是難以捉摸的。是不論大如鯨,渺如蟎,實質在宇宙、在時間看來都微若塵埃的我們,是無法左右,也別妄想改變這世界的。
書中一再強調巫師們對主角二說的,降低自己“為自然服務”,其實不過就是同理心。(為Philip K. Dick早早提到的共感箱概念鼓掌)我更想到Dr. Jill Bolte Taylor的演講,講述她腦中風時感覺與這世界融為一體的經歷。這些都訴說著像是<摺紙動物園-波><基地系列>等等,那些最後人與宇宙合而為一的烏托邦,雖然我不覺得全然的失去個體的特性是好的。但完全對這世界與他人沒有共感,卻肯定是糟的。畢竟No man is an island (by John Donne)
故事中主角二第一次學會變身成鳥,也是因為她真正融入並理解了成為一隻鳥的心情。而故事的最後魔法與科學結合在一起,也就是因為彼此找到了相互理解的平衡點,所以建立了一個共存的拯救這世界的方式。簡言之,作者用一整本書告訴我們,在這地球上,人類就別把自己太當回事就沒事了(笑)
大概…三株竹子推吧
殺時間以上,深有感觸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