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05

82年生的金智英 BY 貳團 鄭詠軒

本書是敘述1982年出生的女主角 金智英活到35為止經歷的人生
(可能是因為作者40歲的關係)
書中聚焦於描寫主角身邊女性受到的種種不公平待遇與迫害。
而讀者伴隨著金智英的成長,一起面對女性的不公,會對此感同身受。

本書受到一些韓國男性抨擊,我可以理解,身為男性的我自己閱讀時也會感到不舒服。
但是本書的寫作手法就是要刻意強調女性受到的不公平待遇,難免會誇張男性的行為,希望大家閱讀時能瞭解。


書中的議題我列舉幾項:
A.父母更傾向栽培兒子而不是女兒
B.職場上女性薪水較低且升遷較緩
C.育兒的責任大多施加在母親身上

其實書中提出的問題都不是新鮮的觀點了,但是我們要反思一下臺灣社會對此改善了多少呢?

我對C議題特別有感觸想要補充。
台灣與韓國同樣是父系社會,在男性主導的風氣下,弱勢的女性是被犧牲的一方。
養育子女大多是母親的責任,如果她們選擇當全職的家庭主婦。她們將面對的問題有:
1.當老公隨著職涯發展 薪水丶眼界提高,老公不見得會感恩妻子的奉獻,還可能因為妻子無法匹配自己而外遇離婚。
2.母親中年時想求職,大半都失去專業競爭力了,顯而易見的選擇是在早餐店 超商工作,不太可能成為白領階級了。
(其實就算是家庭主夫,一樣會碰到上述兩個問題。)
我身邊有幾個朋友遇到這類型的事,讓我覺得"犧牲自己成就另一伴的人"非常偉大。

我自己還有一個感觸是,從古代到現代 社會的運作就是奠基在剝削之上,雖然看似種姓制度取消了 奴隸制度取消了,但是該制度的核心-弱勢群體的壓榨 卻一直存在著,想想人類對非人類物種丶男性對女性丶資方對勞方,犧牲這些弱勢族群成就社會的發展。
(台灣的替代役制度丶健教合作丶外籍移工......多便宜的勞動力,未來還有更低廉的AI可以剝削。)
有些正義的理念我們能夠推行,而有些事情終究是天擇後適者生存,這才是引響世界的主要力量,善惡觀念都很難左右它。
哇…...越寫越悲觀,我也只能期許自己常懷感恩的心,並瞭解過往的犧牲才成就現在的我,時時刻刻提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