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書店裡不乏許多販賣如何教養的書,又是要你不要生氣不要恐嚇要立即處罰,但常常遇到的是你說了孩子不聽,處罰了孩子更是反抗,更別說是做到不要生氣了;又有教養書這麼說著,要你實行開放式教育當孩子的朋友,要多誇讚孩子,要允許犯錯,但遇到的卻是孩子一錯再錯,誇讚孩子卻讓孩子失了抗壓性,當孩子的朋友卻變成放任放棄。作者李崇建最後在薩提爾模式裡得到了解答,教養孩子重點在於文化、規則和應對姿態上,而這一切的建立主要在於教養者自己的應對姿態。一切的文化由教養者自身先養成主文化,讓孩子跟進,並建立公允公正的實行規則,最後一切的成功取決於教養者的應對姿態。教養者因自己的過程經歷、渴望……那些深埋於海平面之下的冰山,容易產生「指責型」、「討好型」、「超理智」和「打岔」四種類型的應對模式,而這四種型態都在溝通立場上沒有一致性,因此情境狀態裡的任何一方心中的那座冰山都沒有被理解,而產生溝通的無效更增加了彼此的衝突,造成更多的情緒陰影。因此在薩提爾模式裡主要強調教養者應對的一致性,面對孩子的舉動選擇時,深呼吸自我察覺自已的情緒感受,在理解自己的情緒感受後,去接納孩子情緒狀態,以正向好奇的連結孩子內心的感受和渴望,讓孩子懂得規則不是不被愛,也讓孩子懂得自己情緒的自我察覺。在教養過程中的不在只是流於表面讓孩子無法接收到的誇讚,而是在一致性的情緒狀態裡該稱讚的褒許,在不對的地方也能不帶批判的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所錯之處,更可能讓孩子有主文化可以跟從並服從於環境裡被制定的規矩。
相信無論孩子做什麼選擇,沒有孩子想向下沉淪,都想向上奮進。他們都想成為功,想當一個有價值的人。這個目標和對他們的期望一致,於是理所當然和他們攜手並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