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30

以地名認識台灣 BY 貳團 Filin

作者李筱峰,有非常多有關台灣史地的著作,這本書從台灣的名字由來開始說起,一路帶讀者從南島語族的原住民,荷蘭西班牙,鄭成功政權,漢語族到清日,中國國民黨時期,到後來的在地本土化的各種地名,環繞全臺各地的資訊,相信不管對台灣了解多深得人都能夠看出些樂趣,很多不知名的地名都有起本源。
台灣一詞,源自於平埔族西拉雅人的發音,稱呼現今臺南安平一帶為"大員" ,"台員","大灣","台窩灣",後來才寫成台灣。這些漢字名詞是漢語族人根據平埔族發音寫成的同源音譯的漢字。
1603年明帝國的«東番記»就出現過稱台灣為"大員",16,17世紀外地來台船隻許多是在大員一帶登陸,久而久之就以登陸地點泛稱台灣全島。
全臺各地也有很多南島語族有關的地名,像是玉山,是布農族與鄒族的共同聖山。漢語的八通關其實就是鄒族Patungkuonū(發亮的山或石英之山)的音譯,清領時期開始出現玉山一詞,康熙年間編撰的台灣府志。日治時期因為發現比富士山還高,於是稱之"新高山",二戰後才恢復玉山之名。
從台灣的地名能看到台灣史的縮影,能建立歷史意識,才會有腳踏實地的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