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9

學習的王道 BY 貳團 石少亨

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如何學習以及實務上會碰上的問題,作者的磨練的心路歷程以及傳記式的故事,所以這不太算是一本工具書,所以讀起來不會過於枯燥。
這本書首先介紹作者與西洋棋間的開始與對於作者的意義,他在公園間培養出下棋的興趣,因而遇到教練,慢慢的也在比賽中闖出名號。
藉由觀察與其他選手的差異,提出杜維克教授的增長性心態與固定性心態的差異
在遇到小孩的競賽受挫,父母如何面對、盡量以陪伴代替對於勝負的執著。
對手是最想探索你的人,競賽是一種特殊的溝通或社交,在印度比賽時,進入心流的情況與感受,是全然忘我,這就是柔軟區。
遇到不如意的事或是打斷你的節奏的事情出現時,務必心平氣和採取與平常相同的選擇,才不會惡性循環讓自己越走越糟,不過說來簡單要如何保持心平氣和?之後的「啟動專注模式會提到」。
作者青春期碰到了撞牆期,在此體會的習數以忘數的體驗,藉由旅行歐洲,他開始探索自我,慢慢的種下放棄西洋棋的想法。
藉由兩位導師的不同風格,體會到兩個看似對立的兩個流派,可能存在某種關聯,就像光譜的兩極會碰在一起。
作者在不斷透過西洋棋追尋自我內心後,接觸到了東方道家思想,在一次的太極道場的觀摩後,開始了與一代宗師陳至誠的學習。
與艾文的對打說明什麼是勝由敗中求,是一種開放性心態,初學者本來就該碰到許多失敗,每個人在當初學者的時候是這樣,可是一旦取得一定的成就後,就很難保持這個心態,作者這裡用增長智力學習法(開放性心態),是以一種初學者的心態,拆解面對的困難,主要是面對自己的問題,靠跟自己競爭獲勝來建立正面回饋而不是透過他人的評價,相反地,艾文在遇到作者的挑戰時就無法一直保持平常心,身為高手的他因為無法接受自己的失敗,逐漸不接受與作者的練習。
畫更小的圓,亦即作者認為要把太極拳打好需要的是把整個學問化為幾個基本功,藉由感受基本動作的變化,把基本動作練到做好,做到融入你的皮膚肌理,表面上有很多花招,但做好基本動作才能夠長遠,作者自我覺察每個動作身體的反應,慢慢的就獲得很多成功包含全美推手冠軍
化危機為轉機,作者由印度西洋棋賽領會出遇到緊急情況時,對他來說反而會啟發出心流的體驗,現在他遇到右手骨折,他想得是藉由這個轉機成為另一個專注的開始,他把這個過程化為三個步驟,一是坦然面對、二是把危機視為轉機、三是學會刻意製造突發狀況。
如何化經驗與知識變成瞬間的反應像是直覺那樣,作者認為靠的是分組歸類(chunking)、刻畫的神經途徑(carved neural pathways,分組歸類是將整個關鍵點化為有邏輯的數個群組,找出一個協調一致的關係,除了幫助記憶也幫助使用,刻畫的神經途徑(carved neural pathways就很難以文字敘述,簡單來說經過練習、訓練過後可以讓自己的思緒有如電光石火一般,但還是很難理解如何達到的,這裡他對於西洋棋或是太極拳的描述很精彩。
神秘的錯覺提到與人對決的技藝中,連些微的肢體語言都可拿來判斷或是佯攻。
講了一個朋友荷西在熱帶雨林面對美洲豹的故事,對峙的緊繃讓荷西耗盡了體力,一個閃神美洲豹就抓到空隙撲了上來,幸好荷西的兒子及時趕到,大師級的對決勝負的關鍵非常細微,所以必須讓自己習慣這種時刻。
如何練習習慣緊張時刻呢bb?就是透過設計壓力與放鬆的消長可以讓自己慢慢習慣這樣的節奏,這樣的練習可以在重量訓練或慢跑中看到,這也是為什麼為什麼網球選手每一回合結束或開始都有一個固定的動作,高手已經把調整節奏的間距化為很小卻足以提示自己的動作。
如何開啟專注模式,丹尼斯來求助作者,作者與他想了一套儀式:吃點心-冥想-伸展-聽音樂-與兒子玩球,整個過程要快一個小時。持續執行了差不多一個月, 丹尼斯在某次重要的會議前把該儀式走了一遍,發現他表現得很不錯。至於作者的儀式當然是打太極拳的一套路子,慢慢的儀式的所需時間可以逐漸縮短,如果有心,可以一直縮短至他人看不出來為止,接著生活的一切便被拆解成一個個有意義的時刻,專注於當下。(和尚也是因為才要每天打坐念經嗎?)
把情緒化為優勢,這章作者提到他曾經遇過耍小手段的對手,第一次遇到時當然很生氣,不過也影響到了他的表現,所以應該重點是接納情緒、觀察情緒、處理情緒,怎麼做,作者認為有點像是啟動專注的過程,把這個影響你的情境在平常時就要去想像、練習遇到的時候會怎麼樣,並且啟動專注,接著就可以體會將情緒轉為優勢。
學習技藝猶如構築一座金字塔,運用前面提到的方法,一步步推砌屬於自己的登峰造極。
最後一章描寫作者來台灣,他形容得這裡好像太極拳界的NBA殿堂一般,在這個地方雖然裁判與主辦一直偏袒地主隊,不過這裡描寫的幾個選手,他都是充滿敬佩的讚嘆,最後與一個最強的選手戰到最後一同並列冠軍。


這本書以作者的追求卓越經驗寫來特別有說服力,加上他也有接觸談如何學習的著作,等於是理論與應用兼具的一本書,推薦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