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鯨是世界上體積最大、也最神秘的動物,是世界上最長、最重、聲音最大的生物,偏偏來無影去無蹤,很難發現…」
2018年底,日本不顧國際社會反對,執意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IWC),宣布將於2019年中重啟商業捕鯨。這個消息令我非常傷心,於是再次重讀這本於2010年出版的書籍,希望可以藉由分享閱讀心得,讓大家更重視這個全世界最大、最優美的物種。
《藍鯨誌》是本科普採訪文學,作者柏托洛帝因一句「為什麼我們對藍鯨所知如此稀少?」,而踏上了長達三年的藍鯨探訪之旅。書中從人類的捕鯨史開始,再到科學家如何利用實地觀測、科學分析甚至於借助軍用儀器來探究藍鯨,三百頁的內容,帶領著讀者慢慢探索藍鯨那優美又神秘的身世。
人類總是貪婪覬覦美麗的事物,直到牠們真正面臨滅亡的危機才懂得罷手。前幾個章節,作者以生動卻可怕的筆觸詳實描述了航海時代人們僅因奶油、肥皂等鯨脂製品需求,在還沒認識這個全世界最龐大的物種前,就於短短數十年間將牠們獵殺到瀕臨滅絕的歷史。並實地訪談了當年捕鯨船上的幾位傳奇水手,將人們如何改造船隻、魚叉,以科技之力戰勝野性的血腥屠殺攤在讀者面前。諷刺的是,人類獵殺鯨魚奪取鯨油,目的之一便是提煉炸藥原料甘油,用以屠殺更多的人類。
人們停止獵殺藍鯨,不是良心發現,僅是因為藍鯨數量實在太少,已經沒有捕鯨的經濟價值。全球捕鯨禁令頒布後,已很難解開關於藍鯨的許多謎團。
如此龐大優美的生物,能在一天之內悠游數百公里,可以說整個地球的海洋都是牠們的花園。因為藍鯨的生態實在過於特殊,沒有固定的遷徙路線,難以定點研究、追蹤的特性,讓牠們披上一層又一層以大海為名的神秘面紗,以至於人類對於藍鯨所知只是皮毛而已。但多虧全世界科學家們不畏險阻、努力不懈的研究,《藍鯨誌》才得以於後面幾個章節將科學家所知,關於藍鯨的知識傾盤分享給讀者。
書中描述科學家們如何努力不懈的想在藍鯨身上裝上追蹤器,試圖蒐集資料,卻因為藍鯨體型與速度,而被耍得團團轉的過程非常有趣。借助軍方設備之力,解開藍鯨聲波傳遞奧妙與聚落語言的過程更是令人嘆為觀止。越是往下閱讀,便會一點一滴地更加愛上藍鯨,相對的,也對人類的貪婪感到更加痛心。
《藍鯨誌》在最後的章節給了讀者一絲希望,如果我們能持續努力下去,以旁觀者的角度站在遠處默默守護著牠們,拒絕任何形式的殺戮,讓大自然給予他們恢復的空間與時間,那麼,地球的未來,或許會依然湛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