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16

便利店人間 BY 壹團 Hsin-I

這個世界的「正常」由誰來定義呢?書裡的古倉以世俗的標準來看有那麼一點不正常。「儘管想著『得治好才行,我卻一眨眼就長成大人了。』」
長大後的古倉成為便利店店員,只有便利店是她的舒適圈,和架上陳列的商品、收銀台上的收銀機一般,「店員」本身也是組成便利店的成分之一。模仿著他人說話的聲調、穿著,模擬著社交的問答,努力讓自己不要脫離這個社會,成為異類。
儘管非常努力的在便利店工作著,但光是36歲仍在便利店打工這件事便讓她無法成為主流社會的正常人,在剛過完年的時期讀到這本書,讓我特別有既視感,「如果沒有正職工作,就會被逼著去找正職;找到正職,就會被逼著去賺更多的錢,賺了錢,就會被逼著結婚生子。會不斷的受到世界的制裁。」看著書中主角的對答,似乎讓我又聽到過年時親戚們在耳邊關切的聲音。這個社會有一定的框架,我們在每個階段藉由一個又一個的標籤來社會化,這些標籤來自不同時期的身分,學生時期的標籤是念哪間學校、成績怎麼樣,長大後的標籤是在哪裡工作、薪水怎麼樣、有沒有結婚、要不要生小孩,用這些標籤當代名詞來社交,如果標籤沒有達到每個時期的好寶寶標準,就會像書中說的一般,「異物會靜靜地被剔除,不正常的人會被逐一處理掉」,不被社會所接受。
在另一個邊緣人角色白羽加入後,故事變得更有趣了。白羽總愛用繩文時代的村落來比喻現代社會,「不肯隸屬於村落的人會遭到干涉、強制,最後從村落被驅逐出去」。兩個邊緣人的接觸擦出了另一種火花,也讓主角古倉開始檢視自己的生活,最後在離開便利店後生活失去秩序,才發現自己最終還是屬於便利店。
這本書也讓我再次思考工作對於人生的意義,除了金錢的價值以外,還能從工作中獲得哪些東西呢?書中的主角為了自己的工作維持良好的生活紀律,就算每天重複著一樣的工作內容這麼多年依然不鬆懈,「不是思考,而是我的本能理解了這家店現在所需要的一切」。能從工作中獲得這樣的成就感、如此熱愛自己的工作,某種程度上也是十分值得學習。
書中的文筆清清淡淡的,卻發人省思,「你我都是便利店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