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28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 BY 貳團 旻璁

作者利用一年的時間,實驗各種可以提升生產力的做法最後寫成此書。一開始定義生產力是達成了什麼成就,而不是做了多少事情,因為現在主要的工作環境與過去在工廠裡制式化的生產有許多不同,多了更多的自由性與靈活度,而構成生產力的三項元素為時間、精力與專注力。
第一章 從哪裡開始
思考自己為什麼想要提升生產力,因為必須了解背後的原因,才會有堅持下去的動力。可以搜尋價值觀量表來參考,思考因為想要提升什麼價值觀而想要改變,EX:有能力的、獨立、享受生活。
第二章 並非每件事都同等重要
80/20法則下,思考哪些工作才是達成主要成就的重要關鍵,方法:1.列出工作清單2.若只能做一件事要先做哪件3.若只能再做2件事要選哪2件。有生產力並不是指多做了甚麼事情,而是是否達成原本的計畫與成就。
第三章 每日必做三件事
1.思考每天要做哪三件最重要的事2.每週一思考這個禮拜該完成哪三件事。檢討目標是否太小或太大,慢慢進行修正。
第四章 善用生理黃金時間
每個人都有自己每天精力最旺盛的時段,可以試著記錄一個禮拜自己的時間運用,每小時或半小時一次,找出自己的黃金時段,利用黃金時段來處理最重要的事情,以及整理自己浪費或拖延了多少時間。
第五章 擺平難搞任務
大腦基本由兩個系統控制,一個掌管邏輯,一個掌管情感本能,拖延發生時通常是掌管本能的系統戰勝掌管邏輯的系統,通常對自己越有價值的任務,越會拖延,因為任務會越困難越無趣。減少拖延的方法:1.列出一份拖延清單,並告訴自己只有兩個任務可以選擇,去做你想要拖延的任務,或者去做最高回報的任務。2.列出拖延該項任務的成本。3.開個頭就對了,例如先設定做個15分鐘,時間到之後在看看有沒有動力繼續做下去,做了有可能就會發現這個任務其實沒這麼討厭。艾米特定律:害怕做某件事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比真正做那件事本身還要多。
第六章 遇見未來的自己
越是把未來的自己看成陌生人,越可能工作丟給未來的自己,因為你會以為未來的他比較沒那麼忙,更專注且自律。改善方法:1.AgingBooth 2.寄信給未來的自己FutureMe.org 3.創造未來記憶:你只需要把未來的自己想像成更好、更有生產力的版本,就足以激勵現在的你做出對未來自己有益的行為。
第七章 網路:生產力殺手
網路給予我們的大腦太多刺激,所以會一直想留戀在網路上,造成生產力大幅降低,不妨把網路當成一種生活的奢侈品而非必需品,減少網路使用的時間,以避免浪費,畢竟時間、專注力及精力三大生產力原素裡,時間是最有限的,我們沒辦法得到更多。
第八章 時間經濟時代
就目前的工作型態而言,除非是在工廠工作,否則時間不再是金錢;生產力才是金錢,而如果想要更有生產力,管理好精力與專注力才是首要任務,時間管理反而變成其次,因為生產力是完成了多少成就,而不是生產了多少東西。
第九章 少做一點
當做一件事情可以花的時間越多時,所花的精力與專注力可能會變低,所以嘗試在做事時限制自己的時間,可以提高精力與專注力,進而加速任務的達成。研究顯示,一週所花的工作時間越多,後面就會越來越沒效率,但是太少也不行,理想大概是35-40小時左右。
第十章 喚醒能量
找出自己的生理黃金時段,在這個時段做最重要最有意義的事,工作和生活也會變得更富影響力與意義。時間管理雖然必要,但是之所以能夠完成更多對自己最有意義的工作,是因為在精力最旺盛的時候來執行,而不是擁有更多的時間來做。
第十一章 大掃除
維修保養的工作(採買、打掃、剪指甲等)報酬非常的低,因此在這些事情上我們不必做到完美,可以試著把這些事情集中起來在一個禮拜的某個時間裡一次完成,而且要限制自己的完成時間,及避開生理黃金時段,這樣才可以在平時做更多更有成就的事情,而不會被這些小事所打斷。
第十二章 生產力禪學
減少及簡化工作中的支援任務,才會有更多的時間專注在有生產力的工作上,及產生過多的創意。
第十三章 刪減不重要事務
刪減工作中不重要的任務(檢查電子郵件、不重要的會議、打電話等),減少自己花在該工作上的時間與專注力,這樣才能專心在有生產力的工作上,因為每當注意力被支援任務移轉之後,要花更多的成本才能回到原本的工作上面,分心是會消耗專注力的。
第十四章 移除不重要的事物
我們常常想要做更多的事,其實這是不正確的,我們應該把時間花在最有意義的事情上面,所以就連看起來不錯的事情我們也可以拒絕去做,所以學習對沒有生產力的事物與承諾(看當時自己不在意什麼,就是不重要的承諾)說不,這樣才可以把最重要的精力與專注力放在最有意義的事情上。
第十五章 清空腦袋
大腦擅長的功能是思考及串連問題,不適合用來記需要做的事情,所以工作上可以先列出待辦清單,清空大腦的東西,這樣思緒就會更加的清晰。另外生活上也可以將所有想到的想法及點子等記錄下來,捕捉所有注意到的事情,可以先都列出來,再考慮可行性,如果可行在進行下一步的行動。另外可以建立等待清單及獨立的計畫筆記。等待清單:等候網路寄來的包裹、幾封重要的回信、某人欠的錢等。獨立計畫筆記:如正在計畫的旅行、正在準備的演講等,記下讓每個計畫順利而需要的各種資訊,以及列出下一步必須採取的行動。最後要注意,不能只計畫而不去施行,要在計畫與行動之間取得平衡。
第十六章 居高臨下
定期檢視所做的計畫清單,檢視自己完成了些麼,以及有哪些地方是之前做不好可以改進的地方。另外建立一個熱點清單(hot spot),頭腦、身體、情感、職涯、財務、人際關係、樂趣。然後可以將熱點清單跟總計劃清單做結合,將計畫清單分門別類到熱點清單的下面,例如財務熱點下,可以放還清助學貸款、報稅、減少外出用餐的開銷、做明年預算、存錢去玩等等。最後就是定時檢視自己所建立的清單,隨時調整往正確的方向前進。
第十七章 創造空間
大腦會有兩種模式,分別為白日夢模式與中央執行模式。在白日夢模式下,我們會更有創意,更可能想到解決複雜問題的點子,所以可以試著固定時間騰出15分鐘,任由大腦天馬行空的想像,把所有的想法與點子記錄下來,可能就會得到非常有幫助的想法。另外睡覺時大腦也不會停止運作,因此在每天下班前或上床睡覺前就要把明天要先完成的3件最重要的事情先想好,這樣隔天工作起來會更有效率。
第十八章 從容行事
研究顯示,大腦在清醒的時間裡有百分之四十七都是屬於白日夢的模式,也就是說大腦的心思飄忽不定是本來就設定好的,這會讓我們做事的效率變低,原本專心花一小時就可以做完的事,變成花2-3小時才做完。所以做事之前要審慎評估目前最高回報的是哪些事情,不要盲目的投入,退一步去想,等完整的規劃完成後,就可以專注地投入最該做的事。
第十九章 防範專注力遭劫
研究顯示,當工作因干擾而中斷的時候,就必須花25分鐘才能把專注力帶回原本的工作上面。現在手機的通知很容易讓我們分心,而且每天在那麼多APP裡來回使用,讓我們的注意力不斷地在轉移,如此我們的大腦可能會負荷過重,導致記憶力衰退,所以工作時關閉掉所有的通知,會讓我們更專注,且減少使用智慧手機,會讓記憶力增加。智慧型手機之所以存在,是為了方便自己,而不是為了方便那些想要中斷自己工作的人。
第二十章 一次只做一件事
許多研究都顯示,多工處理會重創生產力,但是為什麼我們還是喜歡一次做很多事呢?因為多工處理大腦會產生較多的多巴胺,獎勵我們的大腦,讓我們感覺到很棒,而且也會讓我們覺得工作有趣且刺激,但其實大腦是無法同時處理兩件事情,他只是在事情間快速切換,讓我們以為自己可以同時處理。
第二十一章 這一章我們只談冥想
正念與冥想能有效地鍛練專注力的肌肉,強化了專注力肌肉後,就能夠關注自己的感覺以及當下的想法,因此才可以退一步去正視我們拖延的原因。正念是專注於當下所做的工作,也就是一邊工作一邊練習專注,而冥想就只是單單地練習專注。冥想的方法為找個椅子坐下,脊椎挺直且自然放鬆,設定一個可以接受的時間,眼睛要張開或閉上都沒關係,然後專注於當下的呼吸,觀察空氣被吸進身體與吐出,及身體的每一樣感受,在這時心思一定會游移不定,這是正常的,我們只要當一個旁觀者,然後把注意力在拉回自己的呼吸上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