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3

我們住在焦慮星球 BY 貳團 Peter Pan

Notes on a Nervous Planet
Matt Haig
圖文閱讀版: http://bit.ly/2VV73Qq

我們活在世上一定會遇到許多煩惱和焦慮,如何與它們相處已變成一門重要課題。近期我花一週通勤時間閱讀這本書,從字裡行間,我發現這本書可以說是作者Matt Haig的私人日記,更準確地說是一本自我覺察的日記本。每一篇短文就是他當下的真實感受,我將這本書分成三大架構。

透過書寫去明確發現出現階段的我。

首先故事從Matt Haig在就寢前很焦慮地在床上檢查電子郵件,一直擔憂未來的事情,甚至苦惱對方都不回覆,一直自我碎念,進而讓床邊妻子很不悅地與Matt Haig展開對話,讓我發現他從小就患有憂鬱症、焦慮症與思覺失調症。

等等,有個盲點,不敢與人交談….可是有老婆!!?,這叫我們情何以堪,算了,世界本來就是不公平的。

於是,在故事前段,他開始求助各種方法,看醫生吃藥、諮商,甚至是寫日記等方法,他試圖去找出讓他感到焦慮的來源,例如社群媒體的恐懼傳遞、社會比較現象、對外表的不滿意、永遠不夠好等等,讓他認為世界要末日了。因此,從小他始終不敢與人交談與雙眼直視。,透過書寫讓他具體發現內心感受、身體反應與恐慌來源,透過書寫認知到真實的自我,逐漸邁入認識自己的旅途。有些情況,連我都料想不到,怎麼連這種事情都可以讓他如此心力憔悴,我開始對於有類似情況的朋友,逐漸有同理心。原來,這些精神障礙的族群朋友們,內心是多麼的敏感、焦慮與恐慌。

勇敢地說出自己感受,獲得網路上同溫層的鼓勵

在故事中段,原本採用逃避方式的Matt Haig,發現逃避各種讓自己焦慮的來源,在初期很有用,但他內心依舊痛苦,或許自己仍舊是被困在狹小且不快樂的內心世界中。我在閱讀中發現有兩點行為影響Matt Haig有正向改變,是一個轉捩點:

第一, Matt Haig很喜歡閱讀,他始終保有閱讀許多好書籍的習慣中,去學習別人的處世哲學
與看待事物之看法,閱讀讓他懂得相關重要概念—「接受與不反彈」、「活好每個當下」。他開始接受人生就是許多美麗的未知數所組成。
「永恆—由每一個當下組成」 - 艾蜜莉狄更生(Emily Dickinson)
「無一物完美,但萬物皆和諧。樹木或許扭曲彎折,奇形怪狀,但依然美麗。」—愛麗絲,華克(Alice Walker)

第二,他很勇敢的將自己一路的心路歷程公佈於社群媒體上,透過網際網路快速傳播,全國各地有類似狀況的讀者朋友,都讀到文章,並且以推文方式給他回覆,紛紛都說自己也是遭受同樣情況。基於上述兩點,Matt Haig發現自己並不孤單,他並不是世界上唯一的怪胎,世界上還有好多人跟自己一樣。從他這階段的文字描述,可以感受Matt Haig內心開始溫暖,不再封閉自我,不再刻意逃避使用網路,他試圖去與外面世界做連結。例如,他學會去是先定義好使用網際網路的目的、優點與缺點,然後適度安排時間去如何妥善使用網際網路。勇敢的說出自己的感受,讓自己獲得一個精神上的解脫,曾經讓他最痛苦的社群媒體,如今卻變成一帖良藥,世界上很多事物真的沒有絕對的好與壞。

在故事後期,我發現Matt Haig開始面對過去的種種焦慮,深知一昧地逃避沒有用,轉移注意力沒有用。終結要面對痛苦,面對自己,嘗試開始找回與社會的連結。作者在書本後段提到一點很有趣的概念叫做:「內心空間」。每個人都有要自己專屬的內心空間,可以是一種興趣、一種生活消遣,例如,下廚料理、散步、與貓狗互動、撫摸貓咪咕嚕的肚子。讓自己每天的生活中,能夠有一小片刻開心地沉浸在自我的內心空間。生活中總是不缺乏煩惱與焦慮,而我自己,始終都會抽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算只有一小時,泡杯咖啡,或者散步在河岸步道,看著人群,看著大自然一切萬物,心也跟著開闊。

總結
每個人一生都會經歷情緒低潮,無法抗拒外界給自己的評語、看法與壓力,但壓力真的是壓力嗎?壓力真的是毒藥嗎? 對我而言,本書是在告訴我們要建立起心靈免疫系統,要感受生活中微小細微的片刻幸福感,容許自己犯錯,而這一切一切不單單只是言語上說說,勢必要經過一段陣痛,透過自我認識與思考去進行有意義的行動。

我們一生很難避免會遭遇低潮,低潮來了就接受,或許當下覺得很痛苦,很無助,很憔悴,那就接受那感受,承認自己就是情況不好,嘗試著說出自己的感受,嘗試跟外面世界求救,自己不是怪胎,或許這世界上本來就是由一群怪胎所組合而成,沒有任何人是正常,不要試圖去定義自己,因為人本來就具備多面向,哲學家Alan Watts說:「試圖定義你自己,形同嘗試咬自己的牙齒。」,只要時時留意是帶給我們的感受;允許現實存在,抱著開闊的心情去融入這美麗世界,就不用擔心世界偷走我們真正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