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09

你的耳朵裡是魚嗎?為什麼翻譯能溝通不同文化,卻也造成誤解?從口譯筆譯到自動翻譯,「翻譯」在人類的歷史如何發揮關鍵影響力 BY 貳團 彤。Chloe Wang

這本書的書名典故,擷取自科幻經典「銀河便車指南」當中所提到的「巴別魚」(Babel Fish):只要把這種迷你黃色生物塞進耳朵,便可以聽懂世上所有的語言。因此我原本設想,這是一本可以解答翻譯究竟是什麼,以及如何可以讓翻譯同時保留原文風格、語意和幽默的實用手冊。

不過,與其給予解答,這本書更像是一連串對翻譯提出詰問的過程,以及對人與社群關係的來回思辨;也由於作者旁徵博引,我讀這本書讀得很慢,時常要停下來思考。然而本書拋出的許多大哉問和觀察,確實也讓我開了眼界,比方我們時常使用的Google翻譯,其實運作方式比起轉碼和解譯,反而更像即時口譯的過程-亦即Google在所有能搜索到的資料庫中找到一個最可能正中紅心、最多人說過的譯法,然後將其選為正確答案,呈現在搜索框內。

雖然閱讀此書的過程不見得輕鬆,但依然推薦給對翻譯或者各式文本、以及國際組織運作有興趣的朋友。也是看完本書我才驚訝地發現,歐盟和聯合國為了達成至少形式上的平等,投注多少資源在翻譯和口譯上。以及某種程度上,這世界已經從電腦輔助人類翻譯,走向人類輔助電腦翻譯了。

最後摘錄書中我很喜歡的兩段文字:
1.一段譯文無法像學校測驗或銀行對帳單那樣分出對錯。一段譯文比較像一幅油畫肖像。畫家或許可以添一枚珍珠耳環,給臉頰多些紅暈或讓鬢角少點灰白,仍給我們一幀好畫像。很難說是整體的樣態,還是眼中特殊的神采,能使觀者認同一幅肖像捕捉到重點。

2.一如卡麥隆的奇幻電影,翻譯實務是以兩項預設為基礎。首先,我們都不一樣,說著不一樣的語言,用深受那種語言特色影響的方式看世界。其次,我們都一樣,都能分享同樣廣泛和狹隘的各種感受、資訊、理解等等。沒有這兩項預設,翻譯就不可能存在。任何我們想稱作社交生活的事情,都不可能存在。翻譯正是人類境況的別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