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外科規則第三條:只要病人還活著,你永遠都有辦法把他弄得更慘。
作者將自己神經外科生涯遇到的病人、醫師及故事集結成書,紀錄著從醫學見習、選擇進入神經外科到成為主治醫師的心路歷程。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之一,就是作者到英國倫敦接受神經內科受訓所受到的衝擊(作者是美國人)。由於作者受訓醫院的神經外科並沒有任何經濟上的壓力,因此一切服務都非常慢!檢查的排程、巡房的頻率、醫院的忙碌程度都跟美國有著天壤之別,但這樣科技貧乏的環境下也造就醫生的診斷本能。
「病人的工作是什麼,他的背景如何,教育程度⋯⋯所有這些都要關注到,才能將他的不舒適及疾病適當地描述。如果我問一個病人100的平方根是多少而他答不出來,也許我會以為這已足夠證明他左腦有個腫瘤,但如果我知道他從小到大都在農場打工從沒上過學,那又另當別論了。同樣地,一般病人如果說不出英鎊和日圓的兌換率,我會覺得那沒什麼大不了,但如果這個病人是個銀行家,那麼這就非同小可了!你們美國人太依賴那些掃描玩具了,根本忘記病人是個多面向的人,連這個人的生活、工作都一無所知便有膽量一刀切到他的腦袋裡⋯⋯我實在覺得恐怖極了。」
另一個讓我相當印象深刻的片段是作者遇到一個讓他無法釋懷的事件,甚至動念想辭掉工作,這個時候他打電話給之前的同事,前同事說「你要在乎病人,但不能過了頭。替自己太太動手術是不道德的,為什麼?因為當放在切肉台上的是我們家人時,我們很有可能會慌,會緊張,會搞砸。單是醫學倫理學不准醫師處理近親這個事實,就足以證明我們不應對病人動感情,以免因為害怕手術失敗而把自己弄得神經緊張。」
作者就如同許多神經外科醫師一樣,經歷了一開始的徬徨、逐漸進入狀況、覺得自己已經掌握要領的同時經歷重大挫折,再調整好心態重新出發。這本書已經有點年代了,但即使是在醫學發達許多的現在讀這本書,還是覺得十分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