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5

十種人性:我們與善、與惡的距離各有多遠? BY 貳團 悅寧

《十種人性》是每個人與生俱有的十種典型人性,這些人性塑造人們生活中每個重要決定,作者以三個問題引導讀者思考,「我們是誰?」、「我們是什麼?」和「我們內在有誰?」,藉由作者至世界各地所訪談的對象及其故事,包括奴役兒童、女性被迫殘割陰蒂、女孩與年輕女性遭受性剝削、戰爭兒童等說明這些人性在何時會操縱人心。
十種人性中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感痛者」,安東尼被父母賣給一對捕魚的夫婦,這對夫婦極盡所能的奴役他,安東尼和另一個童工麥可每天工作,他們必須徒手划槳及撒網,沒有任何防護,且只能獲得一點點食物和水,有次兩個人結夥到鄰居家偷點吃食,安東尼吃了之後一直想吐,他的體溫飆升、非常虛弱,他因此獲准休息一天,然而正是那天發生了悲劇─麥克死了,安東尼也是從那天開始計畫逃亡,安東尼最終成功脫逃。透過安東尼的故事,可見得同理旁人感受的能力具有演化適應性,「感痛」對於人類整體生存和繁衍是有價值的,然而投射過多情感也具有危險。
不知道是訪談內容或是翻譯緣故,我認為此書閱讀起來不容易,很容易被作者舉例吸引,而遺忘討論的人性,有時甚至難以將所探討的人性與實例連結,唯有在後記有較明確說明個人性的特性與價值。反思當初購買的理由,即是書封的中文宣傳「我們與善、與惡的距離,各有多遠?」十種人性幫助人們進行生命中重要的選擇,也註定著為此選擇付出一定的代價,到底善與惡的界線在哪裡?又該如何避免錯誤或悔恨?書中並沒有答案。我認為只有通過自我覺察與省思,才能做出符應自己當時需求與狀態的抉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