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看見群友分享此書,覺得好有趣,有點顛覆了我的腦中觀念,閒暇之餘,就去圖書館借下它啦!果然沒讓我失望,大略分享一下:
便利商店裡一些常見的加工食品,裡面比較讓人困惑的食品添加劑:
📖「食品級碳酸鉀」、「重合磷酸鹽」、「碳酸鈉」—常見於泡麵➡️這三項化學成分都是「麵質改良劑」,目的是要讓麵條吃起來更鬆,或更有彈性的添加物,主要是改善口感。碳酸鉀、碳酸鈉、重合磷酸鹽都是常見添加於食品的鹽類基本上都沒有立即性的毒性,除非你一口氣吃下百包泡麵 (那時候你關心的一定不是毒不毒,而是肚子脹得想死)
📖「維生素E」—常見於泡麵➡️恭喜你,這個維生素E就跟買回來吃的維他命E是一模一樣的東西。維生素E的主要功效,就是防止食物氧化變質,算是一種非常安全的食品添加劑,也沒有什麼危害。
📖「肉精粉 」—常見於泡麵➡️我們不能從「肉精」這個名詞中得知到底是由什麼物質組成,但可以肯定的是,通常都是高鈉的,吃多了對腎臟不好。
📖「L-抗壞血酸鈉」、「異抗壞血酸鈉」—常見於飲料➡️這兩個都是抗氧化劑。其中L-抗壞血酸鈉,就是維他命C;而異抗壞血酸鈉,則是維他命C的一種異構物,抗氧化力更強。這兩個成分,雖說名字看起來很可怕,但基本上都是很安全的,不用擔心。
📖「羧甲基纖維素鈉」—常見於乳類飲料、拿鐵、巧克力飲料等➡️這是一種經過人工修飾的纖維素,可以增加飲料的黏度,喝起來比較有口感,並且營造一種濃郁、用料扎實的錯覺。跟抗壞血酸鈉一樣,雖然名字可怕,但基本上是安全添加物。
📖「脂肪酸甘油脂」—常見於泡麵、布丁➡️通常是做乳化劑使用,基本上是安全的。
📖「色素」—常見於泡麵、飲料、零食…幾乎是任何加工食品都有。➡️色素安全嗎?這問題到現在依然是有爭議的,只能說,不多吃一定沒有大礙。
📖「氯化鉀」、「氯化鎂」、「碳酸氫鈉」、「乳酸鈣」常見於飲料➡️這些是常見添加於飲料裡的鹽類,作用是調整酸鹼度與離子強度。雖然名字看起來很「化學」,但他們都算是很安全的添加物。
📌最後歸納三要點:名字嚇人,不見得十惡不赦;看起來越普通越籠統,往往問題越大(天然香料、調味劑...等);色素、人工香料都很容易識別,能不碰就少碰。
📚再來關於保養部分:洗臉時應用常溫的水,不宜用熱水或者冰水,太刺激肌膚,反而引起敏感反應;而皮脂膜是由皮脂和汗腺所組成,能有效鎖住水分,防止皮膚水分過度蒸發,出油是因為肌膚為了防範缺水的天然預防機制,所以若使用一些油脂幫助肌膚做好鎖水工作,保持肌膚水分,肌膚自然就會調節,不會過度出油,這就是「油保養」概念。
📚「界面活性劑是環境荷爾蒙,會破壞環境生態?」有一種壬基苯酚類界面活性劑 (NPEO,壬基酚聚乙氧基醚醇),在自然界中分解後的殘留物壬基苯酚 (NP,也稱壬基酚),的確是一種環境荷爾蒙,會對生態造成破壞及影響。目前在家用清潔劑中已禁用,不過不少服裝、布類加工的過程中,仍會使用。這的確要請大家認明,為了生態,不要使用含有NPEO的清潔劑。
📚關於美白,最重要的是「防曬」,再搭配適當的美白保養品,就可擁有健康白皙的膚色。
很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