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段落架構、編排框架,一樣會被我歸到「啊!作者果然是日本人」。目前還難以精準描述為什麼有這樣的區別,但一樣是這類主題,日本作者會有種「小班教學」,作者就坐你旁邊,給你提醒的感覺;各章節一樣有memo,作者直接劃重點(補習班類型?)。包括語言學習書、插畫教學書,都有這種風格。
讀完以後,會有一種迷惘在,不確定自己是否其實沒有那麼高敏感,或者是養成習慣仍不自覺。確實會很在意別人的感受、別人的想法,可是又好像能找出一套自己的詮釋。比方在人家問要吃什麼、要去哪裡時,通常也都會遷就他人,並不會先說自己的意見,可是即便不那麼喜歡,還是會覺得都是種體驗。
書中講「羞愧感」、「救世主症候群」等等時,對照起來,又會想自己應該沒有這樣吧......從第一章「拉回自我本位」開始,或許先需確認的是,我一直以來所認知的「自我」是不是符合實況(雖然在心理學的世界中,自我可能本來就是與他人互動之後的結果,想起了以前課本上說「我是我想你怎麼看我」的說法)。按照作者的步驟來,不確定是否真會達到刀槍不入的不受傷,不過應該可以更加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