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曾讀過「影像閱讀法」,當時就相當不解,所謂把每一頁圖象印在腦海裡真的辦得到嗎,難度不同的書閱讀速度不會有極大差異嗎?雖然影像閱讀舉了很多成功例子,像是短時間內看完厚書後就能上台報告,但實際考試的話真能過關嗎?如果有這種方法為何大家普遍讀書還這麼辛苦?這些疑惑總未獲得解釋,也讓我懷疑速讀的真相。
本書的作者上過很多速讀班,包含影像閱讀,他以個人的經驗幫忙解答了很多關於速讀,甚至是讀書習慣上的迷思。他還提出了三十分鐘速讀一本書的方法,書友有分享過不多贅述。
雖說作者的中心主旨只一句話:「快速、多次的閱讀」比一字字細讀要好,但還有些提醒我覺得很受用:
1.讀書有目的是好的,但被目的限縮過度的話,就變成在網路google一樣,反而影響能吸收到的東西。
2.困難的書使人心生障礙,沒辦法捧著它啃,那就把它擺在隨手可觸的地方,用零碎時間看,沒事就回想下它的內容,就能慢慢熟悉。
3.讀完目錄在讀本文時,不時回頭對照目錄,在整體與細節間交替,可以獲得更多收穫。
目前有開始實踐雪球閱讀法,說實在不太習慣,甚至遇到過極少部分書目錄寫得較籠統,看完10遍還不知道書本大意的窘境。後來發現對於考試書還挺有用的,尤其預習用雪球閱讀法,容易幫助抓到脈絡。整體來說此法最適合的仍是文科,書拿到手就能開始。若是像物理那種需要理解觀念的,我猜還是應等觀念都很熟悉後才可以套用雪球閱讀,如作者所言,累積你的資料庫才是能否讀得快讀得好的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