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信”是德國作家褚威格的著名中篇小說選, 共收錄三篇名作, “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蠱”、”一個女人生命中的二十四個小時”。篇篇精彩, 個人評價最高為”蠱”此篇, 原本是某讀書會上週的選讀書, 可惜不便前往, 但既然借閱, 越看越精彩, 作者對於”執著”與”瘋癲”的表現力讓人驚嘆, 是個適合放在大學外文系的教材讀物。
/她愛的男人總是遠行/ “來信篇”
“來信”開頭一位中年紳士從管家手上接過一封信紙, 封著印泥略為厚實, 潦草字跡來自一位將死之陌生女子之手, 女子以急切的口吻訴說著一段從未被得知的愛戀, 埋藏在心中, 在大限之際僅以一封信來告訴她的愛人-紳士, 一個從未認出女子來的風流男子。
全書透漏女子堅定的愛情, 及多次兩人擦肩而過的分離。女子一生, 只為了再次見到紳士, 只為了將身影挨近至紳士的視線裡。然紳士一生從未察覺這份堅定的愛情, 只因他風流成性。女子一生中共靠近紳士身邊三次, 從情竇初開、村姑少女、貌美貴婦, 女子無一希望紳士能認出自己, 哪怕是一絲一毫的遲疑。
“你(紳士)的目光滲透了我, 我(女子)感覺你的目光在尋找、遊移、汲取。那時我真的相信, 你終於要認出我了, 我整個靈魂為之顫抖”
節選小說一段, 當然最後紳士還是眼盲沒能認出女子, 這樣的心情真的讓人揪心, 而你能想像嗎?這真切的情感其實是來自一位”男性作家(褚威格)之手”, 當我翻閱小說時, 心裡直接認定, 僅女性才能寫出如此深刻的渴望與女性堅定的愛情, 查了作者下才大開眼界。
這裡不免討論到女性主義議題, 由於書中女子一生幾乎只為了紳士存在, 夜想日想, 像小貓一般待在門前等待著紳士歸來, 可她愛的男人總是遠行, 從不在身邊駐留。女人終該為男人而活嗎, 我想現代女性主義興起, 很多人對於情節可能不置可否, 但作者所屬時空為一戰背景, 便不苛責作者觀點, 反而作者寫出了女人也能追求屬於自己的愛情, 即便一生苦難, 只為了見所愛一面, 至少這樣堅定的情感是令人動容的。
/細節, 一切都是細節/ 蠱篇及二十四小時篇
"蠱"及""二十四小時"劇情便不再多言, 對小說感興趣可借閱翻翻。就我自己以文學角度來看褚威格此三篇小說, 還會想提兩個觀點來談, 分別是倒敘式劇情結構及劇中的冷門知識運用手法。
三篇的敘事發展皆是所謂的"故事中的故事"模式, 開頭一位聽眾, 經過一些遭遇聆聽一段曲折離奇的異聞, 故事因此鋪展開來。以劇情編排上, "故事中的故事"能提起讀者興趣, 如同自身進入書中, 正聆聽著這樣的異聞。這樣的倒敘式手法隨處可見, 而褚威格高明之處顯見於故事與現實的連結。以"蠱"為例, 放陲邊疆的醫生在故事結尾將棺材投入海中, 把長久以來的秘密放逐到一個無人得知的深海, 而作為讀者的我們共同保有其中的秘密, 把故事推向另一個懸念之中, 很是精彩。
而另一個有趣點在於, 褚威格會在劇情中加入一些"貌似具科學根據的偽科學"。例如蠱的醫生見到貌美女士, 突然如著魔般瘋狂地渴望佔有她, 這時醫生提到了一種在東南亞雨林裡名為馬來蠱的疾病, 醫生煞有其事的分析起他的症狀如何符合"馬來蠱患者"。這讓我想到福爾摩斯系列, 福爾摩斯便是位詳知各種冷知識的奇葩, 能從腳印判斷犯人身型及走路習性。這樣的偽科學大大加深了故事的可靠性, 誤以為是在世界某個角落實際發生過, 有很多作品皆有類似的手法。
總之看完後只有一點可惜, 頗想去那場讀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