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ower of Meaning
常看到新聞或是生活周遭的朋友的情況發現現在越來越多人有憂鬱症傾向或是覺得人生沒什麼意義。我自己也常在想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看過一些自我成長/自信/激勵一類的書,有很多人說人生的意義是自己定義的,你覺得什麼是有意義的人生,那就是有意義的人生。照這樣說來意義應該就是個主觀感受,只要覺得這是有意義的,人生就有意義了。但聽起來簡單,為什麼我聽完之後不會頓時覺得自己的人生超有意義呢?這本書解答了我的疑惑。作者認為一共有四大支柱來建構出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1. 歸屬感。作者認為人都需要感覺被接納、重視。我們的社會越來越強調自主性,而不是群體關係。自主獨立的個性被當成一個值得稱讚的優點。但研究發現越強調自主獨立的國家地區卻也是自殺率最高的地區。作者不是希望我們變成依賴性很強的人,而是希望我們可以融入群體。例如作者提到高品質交流。當我們用心聆聽對方的故事、煩惱,雙方都會因為這樣產生一種被重視的感覺,進而有一種歸屬感。
2. 目的。目的不是目標。目標比較偏向短期的,例如每天運動、上班不要遲到。目的則需要一輩子的追尋,並且會比較無私。例如幫助失學兒童,或是流浪動物等等。要找到目的必須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擅長與真正關心的是什麼,並且努力投入進去。我想這樣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有著看似成功的人生(年收百萬千萬)但卻不開心,因為很有可能他們沒有目的、只有目標。
3. 說故事。每個人的人生階段都有不同的事件發生,也有著不同的故事題材,但你會怎麼跟別人說你的故事呢?不管是好事或壞事的發生,都可以藉著說故事者的不同角度有著截然不同的故事風貌。可能甲喜歡喝酒開車,卻在一次酒駕後失去雙腿。他可以從此陷入憂鬱,也可以因為這樣四處演說告訴別人酒駕的壞處,讓他的這場意外有著不同的意義。
4. 超然體驗。超然體驗對我來說稍微難以理解一點。超然體驗可以是宗教上的,例如聖靈感召或是馬祖出巡祭典,很多人都會深受感動。超然體驗也可以是看到美麗的星空或是壯麗的景觀。我想超然體驗應該是任何讓你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忘卻自己的一種體驗。這種體驗可以讓我們更願意去幫助他人,而不是總想著自己要得到什麼。
這本書讀完,我想人生的意義不是一種自己的追尋,而是理解到自己跟世界還有他人的連結,在幫助他人與這個世界的時候,自己內心也會得到一種滿足與使命感。如果這個結論是正確的,那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大多數人覺得人生沒意義。因為我們從小被教導著要好好念書才能找好工作才能賺大錢。全部都是以「我要得到什麼」為出發點,而不是「我要為他人或這世界做什麼」。我想在符合這四個支柱的架構下,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意義,過著更快樂富足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