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一年中針對他使用過的生產力方式進行實驗,篩選出影響他生活最有效的25種技巧進行分享
在前言中作者即提到生產力的三要素是時間、專注力及精力
所有技巧基本上圍繞著這三要素進行論述
有些技巧我個人光聽就覺得不舒適,可能覺得很難持續,或執行起來會非常辛苦
接下來將摘要我認為較為有用的幾項技巧
1.並非每件事都同等重要
作者提到當我們投身工作、埋頭苦幹時,往往無法退後一步檢視自己是否聰明工作
另外他提到80/20法則,指的是非常少數的任務能造就你較大的成就
生產力不是指做更多的事情,而是做正確的事情,作者提出下述的建議
(1)列出1份你所有應做的工作清單
(2)辨識哪1項工作最有價值
(3)再找出第2大項及第3大項有成就的工作
這3項任務佔你所有工作20%的時間,卻帶給你至少80%的價值
要想更聰明工作,擺脫埋頭苦幹的話,若不先從工作中退後一步的話是無法做到的
2.每日必做的3件事(3重點法則)
每天在正式工作開始前,先決定當天結束前需完成的3件事,每週開始前,也做同樣的事情
建議選擇3件事,主要符合高效率生產力的意義(即前述提到的80/20法則)
當然這也可以運用在私人生活上
舉例作者在書中撰寫本段文字時,提到他當天及當週認為3項最重要的事
當天
(1)跟他女友享受品茶樂趣
(2)輕鬆閱讀25頁文章
(3)最終確定聖誕節購物清單
當週
(1)規劃並購買所有的聖誕節禮物
(2)完全放下工作,專心計畫慶生活動
(3)整理行李,回家過聖誕節
剛讀到這節我覺得有點辛苦,每天要持續的這樣做也太累
但看了內容以後,其實很多東西我們都做得到
只是需要具體、或者具象的用文字陳列在眼前,會更能幫助我們提高生產力
作者執行這一年生產力計畫初期時也花了一段時間調整這些任務的難易度
有時設定目標太簡單很容易達到,有時太難則需要調降目標
總之,需要花些時間適應節奏就是
另外作者提到,除了這3項重大任務以外,還可以找些其他待辦的小任務,只需要注意自己的極限即可
3.擺平難搞任務
(1)關於「拖延」
根據研究調查,95%的人都會拖延,剩下5%的再說謊
作者提到每個人都會拖延,差別在於拖延時間的長短而已
會引發拖延症狀具有下述6大特質
A.無趣
B.令人受挫
C.困難
D.毫無條理或不夠明確
E.缺乏個人意義
F.缺乏內在報酬(不好玩或缺乏吸引力)
一件任務通具有上述特質越多,拖延的程度就越嚴重
通常對你影響越大的任務你越想要拖延,因為相對影響小的任務,它需要你花費更多的時間、專注力及精力
它通常也是更無趣、更令人受挫、更困難
它們之所以有價值、富含意義是因為它們很難做到,這就是為什麼做好這些任務可以讓你拿到基本工資以外的報酬
順帶一提的是作者提到讓思緒擺盪,造成拖延的原因,是大腦裡兩個區域鬥爭的結果:大腦邊緣系統與前額皮質
大腦邊緣系統掌管你的情緒和本能,包含快樂中樞等多個部分
前額皮質則掌管邏輯等部位,主管邏輯、推理及堅持長期目標等多項功能
每天中大腦在拉扯主要是這兩個區域進行戰鬥
作者建議為了戰勝拖延(讓前額皮質戰勝大腦邊緣系統),有3種方法可以要回大腦主控權
A.製作一份拖延清單:當你列出清單以後,你可以跟自己說是去做你想要拖延的任務,還是高回報的任務(其實都是同一件事)
B.列出成本:逐一列出因拖延而衍生的每一筆成本,這技巧雖簡單,但是讓你戰勝拖延的機率大幅提高
C.開個頭就對了:假設你有件繁瑣又討厭的差事-如清理房子。你只管開個頭就對了,試著設定15分鐘,時間一到就停止清理
若時間到了,你想多做一點就繼續做。通常害怕做某件事所耗費的時間比真正做那件事的時間還要久
4.預見未來的自己
這節延續上節所說的拖延,當你拖延某件事情沒做,但在未來的自己還是需要把它處理完,這對未來的自己是有些不公平
簡單的思考一下,你跟未來的自己有多緊密之後
你比較不會把事情拖到明天,強加到未來的自己身上,因為你不再把未來的自己視為陌生人
對未來的自己好些,日後你會感謝自己的
5.大掃除
對於日常生活中會有些低回報的任務,像是澆花、掃地、收郵件等工作
作者認為這些工作回報太微薄了,這些工作之所以非做不可,是因為他們能維持你個人與工作生活的正常運作
所以作者建議可以將這些工作先記錄下來,暫時不去做,預訂自己休息日一次處理完,可達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稱這個日子為「維修日」,作者舉例他維修日需做的工作如下:
採買雜貨、打掃房子、洗衣服、決定未來一周想要達成的三項目標、檢視成就清單、檢視等待清單等
主要是可以挪出更多的專注力及精力面對更重要的事,另外一次解決10幾項維修任務,感覺會很好
6.清空腦袋
作者提到最新的神經學研究指出,我們大腦無法有意識地同時處理多個想法,大腦只能有意識地同時記住多個念頭
我們大腦是設計用來解決問題、串連各個零星點,以及形成新的想法
但它不是設計來記住那些我們可以輕易轉化出來的資訊,舉例來說:
(1)我們可以把心中想做的事記在待辦清單上,這樣就不會占用我們短期記憶的空間,不至於讓我們感到頭昏腦脹
(2)我們可以把約會或會議記在行事曆上,這樣我們就不用時時惦記;等約定的時間到了,行事曆自然會提醒我們
(3)我們可以把想買的東西記在購物清單上,這樣下次到商店時
才不會忘了一大半要買的東西,或是滿腦子想著重要的事,卻忘了買哈密瓜
把腦中的任務、約會等資訊提取出來,不會讓你腦袋空空
這麼做反而加大你的心智頻寬,此舉會為你的大腦騰出空間,使它發揮原來應有的功能:形成新的思維、觀念及連接零星點
你的大腦是一台極為強大的思考機器,但它並非儲存你所有待辦事項的理想場所,因為它根本就不是為了那目的設計的
總之,從你大腦取出愈多東西,你的思緒會愈清楚
作者建議可以用筆記或手機APP做個待辦清單,也可依照屬性,如家庭、欠款、電子郵件、電話等進行分類
7.專注力
作者提到關於專注力肌肉由3個部分組成,:
(1)中央執行系統:位於大腦前額葉皮質,主掌思考和規劃
(2)專注:幫助你縮小注意力範圍,只聚焦在你眼前的工作上,好讓你工作時更有效率
(3)覺知:這意味著對你內在和外在環境的覺察;它能幫助你更全心全意、更謹慎周延地行事
關於專注力常常會無法聚焦,因為生活中常有外在干擾及內在分心等會打擾你的專注狀況
另外作者提到關於多工處理這件事,會讓我們感覺很有趣、更刺激
但研究顯示這會嚴重危害你的生產力
當你一邊看電視,一邊滑平板時,就會不太記得看過什麼內容
多工處理會讓你更容易感到無趣、焦慮和憂鬱
仔細回想,你會發現自己一次做一件事時,總是完成最多
唯有當你一次只做一件事時,你才能有足夠的注意力投注其中
8.精力
這章節主要是透過飲食、運動及睡眠闡述精力對生產力的影響
但每個人身體結構不同,大體上作者論述都沒錯
像是少吃糖、少喝酒等,另外他也有提到咖啡的影響力
我會建議去看看其他專門說明這類的書籍
這本書剛看時覺得太多東西太極端了
因為我認為一項可以持續使用的觀念或技巧,那才是真的適合你的方法
過於極端的東西是很容易半途而廢
我推測原因可能是作者花一年的時間在這些技巧上進行實驗,所以看起來有點極端
書中裡面有很多技巧,我覺得很棒
像是專注力這件事,因為我在生活中很容易記不起很多事
主要常讓自己過於多工,導致專注力無法很有效的利用
也影響到我的生活,像是會在聊天的時候,也在滑手機
這樣的多工可能你談話對象也會不爽,同時滑手機也沒吸收到什麼資訊
所以這個技巧是我覺得滿有用的一項
練習專注力,一次只認真做一件事,效率會高很多
書中還有其他不錯的技巧,像是如何退一步站在一個制高點管理你人生不同的面向
有興趣的人可以再去看看,這本書很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