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8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BY 貳團 王鮪魚™★《跑步鮪魚花椰菜》★

這本書在讀之前就知道很有名了,只是我以為會是老生常談,只是講講要勇於做自己,不怕被別人討厭,所以一直都沒有興趣,直到我有一天終於看了,才發現大錯特錯,原來這是一本蠻哲學的書,由阿德勒心理學出發,但並不是很深奧的哲學,內容由對話組成,非常白話,對於阿德勒的想法,我覺得非常新潮,尤其在那個時代更是如此。阿德勒不主張結果論,而主張目的論,你的所做所為都是有目的的,並沒有心理創傷這種事,那只是用來合理化自己行為的一種藉口。還有像是連憤怒的情緒也是可以控制的或是捏造的,你可以講電話的時候大聲斥責對方,掛斷電話後又跟身旁的人心平氣和聊天,表示當時只是需要憤怒作為手段去達到你的目的,又若是在餐廳服務生不小心把水倒在你身上,雖然你明知他不小心有可能你還是會破口大罵,但如果是你的老闆倒在你身上你可能會忍耐下來,其實情緒和憤怒是可以控制的。還有很多想法也頗有趣,如:你的不幸是自己“選”的;人,常常決定“不要改變”,還有,人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另外,對於 割捨別人的課題 這點我也很有感有時候你幫別人煩惱太多,其實是不信任對方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別人的課題就要他自己去解決,聽起來好像很無情,但並不是要我們當無情的人,而是每個人對自己負責。然後關於歸屬感這件事,要“傾聽更大的共同體之聲”不要把歸屬感侷限在家庭,學校,才不會因為在安身立命的地方過得不順就有失去了全世界的感覺。
阿德勒心理學否定一切的縱向關係,提倡所有人際關係都應該是橫向關係,每個人雖然不同,但是平等,主張不稱讚也不責備,當我們在稱讚別人的時候,目的在於「操控比自己能力還差的對象」,並沒有感謝或尊敬的意思,有一種以上對下的感覺的,譬如會對孩子說,幫忙洗碗,做得很棒,可是就不會對老公這麼說。

還有,一個人的價值不在於他做了什麼,而是「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價值....

最後的重點就是,接納自己,信任他人,貢獻他人,並說明幸福就是以貢獻自己的力量做事。

我覺得蠻受啟發的,需要多讀幾次,每個人都需要來讀一讀這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