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6

深度學習的技術:2週掌握高效學習,立即應用 BY 貳團 皆安

此書的作者是4Think的楊大輝,其實已經看完好一段時間了,剛好看到最近出了實體書,想說來寫個心得介紹一下。本書的結構性相當強,基本上就是本工具書。利用5大章節,由下而上,循序展開作者所認為的學習架構。
首先是<記>。作者談到許多記憶相關書籍會介紹的方法,像是利用提取測試並主動產出的方法來代替重複閱讀的學習,同時搭配間隔效應,在遺忘曲線邊緣救回記憶。但其中覺得最受用的概念是作者提到重要的知識會一直重複出現,只要你在一個領域中不斷學習其實不大需要擔心重要知識遺忘的問題。這對我來說是相當好的概念,也減輕不少閱讀時害怕遺忘的困擾,畢竟如果這個概念只在這本書中出現,那它很有可能不是那麼重要。另外一個重要觀念是安排學習可以利用交錯效應,少量多樣的持續學習效果會大於一次大量的單一學習。我想這也學校課表會將個個科目散落分配在每天的原因。
有了記憶的基礎便可進到第二階段<懂>的學習。畢竟強記起來更能真正理解是兩回事。作者在這裡提到了我認為本書中相當重要的概念,也就是「相鄰可能」。簡單的說,知識的理解是相對的,當你有的前驗知識越多,理解也就會相對容易。因此速讀法在很多時候是沒有效的,它或許可以幫助你迅速地整理知識,但對知識的理解乃至延伸應用幫助就很有限。而真正有效的速讀其實就是多讀,當你在一個領域理解的越多,你就能讀得更快。同時作者也提到了所謂的「發散模式」。在<大腦喜歡這樣學>一書中同樣也提到過學習的兩種模式: 專注與發散。必須利用專注模式深入學習,但也需要利用發散模式來跳出框架,避免單一角度的理解。作者也提到學習的時候可以利用思想實驗的方式,對自己說故事,將資訊轉成畫面增加理解。或也可利用著名的費納學習法,試著講解自己學習的概念。這部份是自己覺得在過去學生學習時常忽略的地方。
當你對知識有記憶有理解便可進到第三階段<網>。作者提到知識分兩部分: 外顯和內隱。外顯的知識可以透過排列知識來達到更好的學習。像是常見的心智圖、概念圖等。藉由自己重新梳理排列知識而將碎片化的知識化為一個整體的概念。至於內隱的知識則可透過刻意練習,像是打網球或試拉小提琴等知識技能便可以透過刻意待帶學習區的方法來增強。這點在<刻意練習>這本書中有更詳細的解說。此書就只是大略帶過操作的步驟。
前面三步驟都只是在已知的知識內盡可能增進理解,但對知識並沒有更深度的檢視,理解後也未必能帶來影響。接下來的<拓>就是要幫助解決這些問題,希望能在第一層的吸收之後可以有自己第二層思考。作者認為有三個操作方針分別是: 正確性、多樣性和創造性。一些簡單的檢視原則可以幫助篩選出相對正確的知識,像是思考比我聰明的人會怎麼想,或是嘗試思考試務的對立面是否有可取之處。個人覺得重點其實便是不斷檢視自己的學習,並勇於面對問題做出修正。而多樣性如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多元的知識吸收。 作者建議要先專注成為專才,再轉向通才。因此在多樣性的資源分配上就必須謹慎,多了會影響主要專業,少了又會失去新探索的可能。最後則是創造性。書中提到可以利用第一原則來進行思考。 嘗試回歸事物的初始本質,然後重新推導。這點上對我來說還有點高深,自己也還在嘗試摸索。除此之外,在學習的時候也要盡量地去思考這與我有沒有關聯,能不能應用在現在的某些情境。而這三個方針又是相互牽連,比方說更多元的吸收可以增加對事物看法的觀點,進而增加正確性,同時解增加創意的可能。
有了前述的四項前備基礎,最後階段便是在生活勝實踐也就是作者說的<活>。作者用自身的經驗講述如何選書,作筆記,而其中的提到最重要的概念便是去發展所謂的個人項目。對作者來說,寫作就是他發展的重要項目。有了屬於自己的個人項目,才能真正的將所學應用並實踐。
總的來說,由於這本書結構性很強,不是一本特別難讀的書,書中許多觀念或許非原創,但的確統整的很不錯,對於自我學習來說提供了許多操作的參考依據。如果有興趣不妨支持一下作者的實體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