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4

分析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 BY 貳團 竹

平凡之物的美反而難以描述

基本上如果你不是從事都市發展相關實踐或研究人員
亦非是對日常生活如何影響都市發展很有興趣的人的話
我不會推薦這本書…
不好啃
也寫的不是很好讀(我指的是知識的“硬度”)

基本上這本書Ben Highmore以Lefebvre, Simmel, deCerteau, Benjamin 跟英國的大眾觀察運動(mass observation)為主要的理論基礎
說明“日常生活”在都市發展的各個山頭
並且探討其在都市發展上的樣貌、爭議跟影響
但我個人覺得並沒有很多新意
比較偏向是彙整與探討
甚至Lefebvre那章我讀完反而有種更混亂的感覺
當然也有可能是我的問題(淚奔)

但我覺得他在某方面有觸及
甚至給予我一點靈感
對於我一直在思考的日常生活研究的相關疑問
例如到底是要找出規律化(普通化)中的特殊點
還是要找到把特殊點變成普通化的過程
還是找出普通中的規律
以及各對應了什麼意思的展現等等

我覺得他某種程度解釋了日常生活研究的一個重點
就是那些平常看起來不起眼或世俗覺得不好的東西
但因為它融入了這區域的生活中成為一部分
跟其他的元素連結在一起
就變得有意義且不醜了
這件事很大程度可以解釋為何台灣許多區域發展以空間單一的推動
或是“複製並移植”
最終都告失敗
.
有些特別迷人的“煙火氣”
是獨有的在地“薪柴”、“炊人”與“爐灶”合作才香的起來的
而不是單單移動單一元素就可以再現的
猶如書中一段說的
「日常生活被描繪成一種時間的累績…..是一種無可化約的特定性殘餘(Plethora),然而越過這個難以處理的現實性之後,則是『將我們給結合在一起』的『編織』、『思路』等表達用語。」(p62.)

基本上本書不是很推非局內人閱讀
我現在在讀的《城市與設計》Cities and Design (Paul L. Knox)
目前讀來還更適合入門者或有興趣的普羅大眾閱讀

最喜歡的一段
P63. 「獨特的事物凸顯了典型事務;偶發的事件看起來十分平凡;而浮面與短暫的事物,才真正代表了本質與基本的所在」(Simmel 1968:69)……「即使是最低微、本質上又十分醜惡的現象,都可以融於一種色彩與形式的脈絡之中,而感覺與經驗則提供它許多重要性。即使是那些在它們自身孤立的表象中顯得平庸又冷漠的產物,一旦我們將自己深深地、鍾情地捲進其中時,則它們也將能夠使我們把它想像成是一道光線以及一幅圖,這光線和圖像是所有事物最終的結合,並且從中流瀉出美麗與意義......那麼我們將會發現,事物之間其實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差異。如此,我們的世界觀於是轉變成一種美學的泛神論。在每一個點上,都具有被重新視為是絕對美學重要性的潛能。對一雙訓練有素的眼睛來說,每一個單點都散發出美的整體性,以及世界作為一個整體的完整意義。」(Simmel, 1968: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