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飛到火星還是人,人性是唯一超越時間的頑固物
*
史丹利的紅火星
(這是火星三部曲的第一本
後面還有<綠火星>跟<藍火星>)
先說整體感想
就是我不會推薦給對科幻小說只有一點興趣的人
(沒有興趣的讀者就更不用說了)
即便是推薦給熱愛科幻小說的人
我也會猶豫
.
因為確實不好啃
雖然是星際移民 但不是太空歌劇風
(我覺得更有一種尋找應許之地的荒蕪感)
雖然有謀殺 但也不是太空推理或懸疑風
(謀殺比較像是一個引子 一個潰堤的蟻穴)
雖然描寫了非常細膩真實的火星地景
但也不是扎實的硬科幻
因為大部分都是虛構的
(更像半虛擬半真實的火星日誌的想像)
雖然在移民與火星建設的過程
對某些場景描寫的很有畫面
亦有想要探討人性在封閉世界中的掙扎與慾望
但卻都沒有達到很強的文學性
只能說是順暢的搔癢程度
無法激起閱讀時很強的共鳴
.
好吧,講完我自己都覺得…
嘛…人在江湖飄,哪能不挨刀
我必須直言雖沒被這本書殺死
但看來也細細索索割了不少小傷口
*
作者金‧史丹利最有名的就是這套<火星三部曲>
而這三本中又屬紅火星得了最多獎(…….)
英國科幻獎跟星雲獎
後面兩本則都是得到雨果獎
花了他許多年準備
搜集了許多資料才完成
也因為這樣<紅火星>中有非~常大的篇幅在描述火星上的地景
氣候、天空、岩石等等
我個人是這些描述讓火星整個立體起來
讓故事這個未來新世界變得可信一點
(雖然不少地景都是他杜撰的 ㄎ)
但這卻也是火星系列受很多人詬(ㄑㄧˋ)病(ㄕㄨ )的一部分原因
很多科幻迷不是要看這個
是想看火星上的怪物
人性訛虞我詐
或是還有青春肉體的阿諾史瓦辛格
(如果你夠老就知道我在說什麼)
而沒有興趣從地球徵選太空人
一直到航行到火星
然後在火星上怎樣開採、蓋房子等等有興趣
.
但我個人認為金‧史丹利就是要通過這些鋪成
建立一個“文明社會”如何被建構、進而存在的基底
總不能大家漂流這麼久到火星
然後就一下子馬上蓋好房子
有水有電(人不是神)
有組織 有秩序了吧
更重要的是
就是在“建構互動”的過程中
人才會有爭執
才會有進步與破壞
這才是一個社會形成的樣子
*
還有一個難啃的點在於整本書厚達近600頁
真的是一篇人類長征火星的史詩紀錄
像是科幻日記
卻因為其中的社會人性而很真實
(人牽到火星還是人…)
也證明了金‧史丹利的書風格被訂在“生態學”和“社會學”方面是有其原因的
但我覺得就是因為作者想要兼顧真實與科幻
但不知道是功力還是啥的問題
所以故事讀起來變得大部分都有點不溫不火
有些部分更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
另外就是整本書橫跨很長的不論是時間或空間
所以理論上作者有很雄厚的基礎(資本)可以把角色個性
以及角色間的情感寫得很深刻
那麼在安排後面收尾時
各個角色的犧牲或是牽絆就會是非常感人的觸發點
但我必須說讀完600頁
看他們從地球一路到火星
從無建設到有 又毀滅回到空
最後到角色們死時我都心如止水外加眼神死
這真的是作者的責任了…
.
作為串起一個故事的骨架
情感
一群人在地球一起受訓
一起熬過在太空中漂移的日子
還一起在一無所有的火星胼手胝足的建蓋一個城市
應該有很多更深沈的互動跟牽絆
但可惜
我不知道是因為作者拆開用好幾個角色的視角來寫故事
而又因為人太多 互動太少
以至於我覺得有點失敗
當讀者無法感受到角色的情感跟羈絆
感受到人性的複雜性與矛盾時
就很難跟故事產生連結
這是我覺得紅火星最弱的一點
*
史丹利還在書中建構了一個
可以凌駕遠端地球上所有政府的存在
“超國界企業”
(雖然這也不是多前衛的預言)
也就是經濟勢力龐大的企業體
描寫它們可以如何收購資源
達到迫使政府妥協與其合作
金錢帶來權力
權力帶來爭鬥
這其實是紅火星可以很好發展的一點
但在書中既沒有感受到地球對火星上人類的壓迫
也沒有感受到企業體怎樣改變了政府的決定
進而影響了人類的發展
也就是浪費了將故事硬要建構在太空移民與火星上的設定
若是脫去這科幻背景
我沒看到科幻題材該在對未來的新穎想像
或是在社會議題上的貢獻
*
不過我覺得史丹利想藉由大篇幅的“日常生活”來鋪成基底
還是可以看出他的野心
班雅明的垃圾美學(trash aesthetics)提出
應該特別關注那些微觀(他人難以察覺)的
無法被收編、被解釋的日常狀態
他認為這些片段
才是促成歷史之變的細微之聲
.
史丹利其實在書中埋進了許多角色內心的波動
反映在他們日常行為上的改變
藉以表現後來他們的激烈行為
如何推翻了火星上的社會
但我仍然覺得太薄弱了
也沒有生活的連貫感
我依然感覺那些突變的激進
是一種刻意的安排
而不是自角色日常生活中生長出來的
*
一百個科幻迷中心中有一千種火星樣貌與生命
但我想<紅火星>不是我喜歡的那一種
我會把它歸在爆竹類
不是很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