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由日本的一位哲學家及一位作家共同撰寫的
作者透過年輕人與哲學家的對話,將阿德勒心理學相關內容呈現
主要這書顛覆了過去很多想法,摘要如下
1.心理創傷並不存在
無論任何經驗,它本身並不是成功也不是失敗的原因
我們不要因自身經驗所產生的衝擊而痛苦(指心理創傷),而是由經驗中找出能夠達成目的的東西
不要由經驗來決定自我,而是由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
比如遭遇重大災害,或是幼兒時期受虐待之類的事,它對人格形成不是完全沒有影響,影響還是很大
重點在於,並不是因為發生了這些事就一定有什麼樣的結果,我們是藉著「賦予過去的經驗什麼意義」來決定自己的一生
人生不是別人給的,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決定要怎麼生活的,是我們自己
作者先用過去的事情無法影響未來你選擇的生活方式破題
透過如決定論與目的論的差別、人會捏造憤怒的情緒等論述
說明人往往是因為沒有「勇氣」改變,與其面對改變伴隨的「不安」,相對地即使對現狀「不滿」,寧願選擇後者
2.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1)當成藉口的自卑情結
自卑情結:指開始把自卑感當成某種藉口使用的狀態
舉例:「因為我的學歷低,所以無法成功」、「因為我長得不好看,所以結不成婚」
像這樣在日常生活中大聲宣揚,「因為A,所以得不到B」,已經不算是自卑感,而是自卑情結了
這種表面上的因果律,其目的是因為「不想成功」,而不是「無法成功」
這種不想成功的原因是因為缺乏改變生活型態的「勇氣」,就是害怕跨出那一步
不想付出實際的努力,不想為了改變犧牲目前所擁有的享受與快樂
當說出「因為A,所以得不到B」,這是自卑情結的另一個面向
他們所要暗示的意思是,如果不是因為A,我其實是有能力、有價值的
自卑情結會發展成另一種特殊的心理狀態,即「優越情節」:表現的好像自己很優秀,沉浸在虛偽的優越感之中
如「展現權威」:像是刻意炫耀自己和一些有權勢的人關係很好,或者謊報自己的學歷,或在裝扮上極度崇拜名牌
這些都不是因為「我」很優秀或很特別,而是藉著「我」和權威的結合,讓別人覺得「我」好像很優秀的樣子,也就是一種虛偽的優越感
(2)人生並不是與他人的競賽
常常我們會將「追求卓越」誤以為是「想比別人優秀」的慾望
追求卓越是讓自己的腳向前跨一步,而不是非要超越他人的那種競賽,只要比現在的自己更往前一步就可以了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和別人比較而產生的,是跟「理想中的自己」比較後的結果
當人際關係一旦有「競爭」,就無法從人際關係的煩惱中脫身,無法逃離不幸
在競爭的狀態下,不知不覺會將其他所有的一切,甚至是全世界,視為「敵人」
一旦脫離競爭模式,就沒有勝過別人的必要,也就可以從「可能會輸」的不安中解脫
打從心底祝福他人,甚至為他人的幸褔更積極的貢獻
當對方陷入困境時,總是想讓你伸出援手的那個人,對你而言就是「夥伴」
只要可以感受到「人人都是我的夥伴」,對世界的看法都會有所不同
3.割捨別人的課題
(1)不要為了滿足「那個人」的期望而活
在阿德勒心理學中,否定向他人尋求認同這件事
作者認為大多數情況下尋求他人的認同,是受了「賞罰教育」的影響,因為實施賞罰教育後
將衍生出一種錯誤的心態:「如果沒有人稱讚我,就不採取適當的行動」、「如果沒有人處罰我,就做出不當的行為」
我們「並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同時「別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望而活」
(2)課題的分離
作者提到假設有一個很不用功的小孩,上課不聽講,也不做習題,如果你是他的父母,你會怎麼做?
若父母命令孩子「好好用功讀書」,就好像帶著滿腳泥巴踩進別人家裡,干涉別人的課題,這樣就很難避免衝突了吧
因此我們必須站在「這是誰的課題?」的觀點,將自己和他人的課題切割開來
大致上,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
要如何區分這是誰的課題,可以想「因為這個決定帶來的結果,最後會由誰來承受?」
世上的父母常說「這是為你著想」,但很明顯的,父母是為了自己的目的
也許是為了體面與虛榮心,或是為了滿足支配慾等所採取的行動,正因為孩子察覺到這種欺瞞行為,才會有反彈的舉動
但不是孩子完全不讀書就隨他去的意思,阿德勒心理學並不鼓勵放任主義
放任是指完全不知道孩子在做什麼,也不想知道。但這邊要說的是清楚知道孩子在做什麼,在身旁守護他
以讀書來說,可以事先讓他知道這是他自己的課題,如果他想要用功讀書,你會隨時提供他需要的支援
但絕不要干涉孩子的課題,在孩子沒有提出請求的情況下,不要一一插嘴干涉
「我們可以將馬牽到水邊,卻不能強迫牠喝水」若無視當事人的意願,強迫他「改變」,只會在事後引起更強烈的反彈
(3)割捨別人的課題
所謂的「相信」,其實是一種課題分離的行為
相信別人,這是你的課題;可是別人對你的期望或信任度要怎麼反應,卻是別人的課題
如果不把握這個分際、劃清界線,還要一意孤行地將自己的期望強行加諸在別人身上,立刻會變成一種騷擾式的「介入」
在處理課題上,首先可以先思考看:「這是誰的課題?」然後將課題切割分離,冷靜地劃清界線
到哪是自己的課題、從哪開始是別人的課題,接下來不要介入別人的課題,也不要讓別人介入你的
課題分離並不是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不如說它是個入口
(4)真正的自由是什麼?
對於尋求別人的認同(認同的需求),主要是因為不希望被別人討厭
但這是建立在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還有將自己的人生託付給他人的做法,是對自己,也對身邊的人不誠實的生活方式
「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就是有人討厭你,那正是你行使自由、讓自己生活自在的證據
被討厭的確很難過,可以的話希望能不被任何人討厭
可為了不讓所有人討厭而汲汲營營的生活,不只非常不自由,同時也是不可能的任務
想要行使自由,就需付出些代價,而為了人際關係上的自由所須付出的代價,就是被別人討厭
如果你無法不在意他人的評價、無法不害怕被人討厭,也不想付出可能得不到認同的代價,就無法貫徹自己生活的方式
變得幸福的勇氣中,也包含的「被討厭的勇氣」,當你獲得這種勇氣的同時,人際關係應該也會頓時變得輕鬆了
(希望不被人討厭或許是我的課題,但要不要討厭我就是別人的課題了)
4.社會意識
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在於「社會意識」
把別人當成夥伴,並感覺到「有自己的歸屬」,就稱為「社會意識」
作為這共同體的一份子,對這個共同體做出貢獻,思考著「我可以為這個共同體付出些什麼?」,參與共同體將會找到歸屬感
所謂的歸屬感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要靠自己的雙手去獲得的
此共同體最小可以是「我和你」、最大可以想成「無限大」
擁有社會意識,具體就是要把對自己的執著切換成對他人的關心
其中需要的是「接納自我」「信任他人」「貢獻他人」
(1)接納自我:在自己無能為力的情況下,坦然接受那個「辦不到的自己」,且盡最大努力朝目標邁進,不欺騙自己
(2)信任他人:在人際關係的基礎上沒有一絲懷疑,無條件信賴對方
(3)貢獻他人:不是想著別人可以為我做什麼,而是我可以為別人做什麼,並付諸實現
這三項概念是缺一不可的環狀構造
5.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
如果人生是一條線的話,是有可能規劃沒錯,但我們人生是一連串的點
在談論需不需要規劃人生之前,就已經擺明了是不可能的
這邊舉了些例子,覺得說的不是很明白
就我的理解是,我們無法掌握幾年後我們會在哪裡做著什麼樣的事情
但我們可以把握當下,努力地做好此刻該做的事
過去發生了什麼事,和「當下」一點關係也沒有;而未來會如何,也不是「當下」要考慮的問題
不要用直線衡量自己已經到哪裡,而是要看每一個剎那是如何度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