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跟作者的前一本書「桶川案件」一樣是報導文學,都很好看,會看到停不下來,也很發人深省,推薦!
作者研究幾個殺人案件,努力的詳細審視案件的證詞和證據等等,也和目前已定罪的嫌疑人聯絡,最後竟然成功推翻證據證詞,讓日本政府承認錯誤,將無辜的受刑人放出來。最驚訝的是最後,記者認為他現在已經找到了真正的凶手,但警方卻認為尚未有足夠證據而不進行緝捕。感覺這在台灣應該會被罵死吧.....
----以下是書中摘錄片段----
「(記者的報導應該)設法貼近弱者的靈魂,聆聽他們細微的聲音,為他們傳達出去」
「權力和頭銜發出的怒吼,不必理會也會傳遍整個社會,然而微弱的聲音無法傳到國家和社會的耳中,成為橋梁或許就是報導的使命」
「比方說,父母將年幼的孩子留在車裡去購物,導致孩子在車中活活熱死。這類悲慘的意外每年都會發生,八股文一般報導的新聞也不斷播放。看到這樣的報導你會怎麼想?「怎麼會有這麼蠢的母親」「我絕不會做出這種蠢事」。假設你前往超市購物,然後不知不覺間孩子在後座睡得好熟,你實在不忍心把孩子叫醒,而且車子裡面有冷氣,你心想很快就會回來了,便悄悄離開車子。不巧店裡人很多沒辦法立刻回來。這時孩子醒來了,開始哭著在車裡爬來爬去要找你。他想離開車子,不小心誤關冷氣或是轉動了車鑰匙......應該要報導的是這些事實才對,不是嗎?原因是什麼?要怎麼做才不會讓相同意外再發生?「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把小孩子留在車裡」,不是把這些意外推得遠遠的,說他們是特殊的人、在特殊的條件下引發的意外或事故,而是貼近他們,聆聽在痛苦之中擠出來的聲音,這才是報導應當有的責任不是嗎?
我去訪問被害者的家長時,他在鏡頭前淚水滾滾的說「都是爸爸不好,不該帶她去那裏」,節目播出後有觀眾說「都怪家長不該把小孩帶去柏青哥店,節目應該要這樣說才對」。儘管早就預期到會有這樣的意見,卻讓我非常不舒服。當然,柏青哥店不是小孩子應該去的地方,有人會這樣想也不奇怪,從已經發生的事追本溯源,或許就會變成「只要不去那裏,就不會發生悲劇」。不過,這是犯罪,是有人做出邪惡殘忍的事情,不對的是被害人嗎?當然是兇手。「我不會帶小孩去柏青哥店,也會隨時盯緊小孩,所以我的小孩絕對不會遇到這種事」他們是想要這樣說嗎?這是在胡扯什麼?輪不到別人來指責,被害人的家屬也不斷為了自己犯下的錯誤而悔恨痛苦。他們後來的日子,每天都為了把最心愛的女兒帶去柏青哥店而懊悔流淚,對這樣的人趕盡殺絕,只為了讓人們認為「與我無關」而安心的報導,有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