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中遭逢重大棒球意外頭部重創,一路邁向最終入選大學最佳運動員,以及出社會後的暢銷作家、心靈教練之路,本書作者James Clear或許正因有了這樣戲劇化的人生經歷,使得他親身實踐的「原子習慣」格外讓人信服。
與另一本談習慣、佐以大量有趣企業案例的「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不同,本書的案例鋪陳短小精煉,著重於用更私密個人、具體而微的方式,談習慣的複利效應,以及我們如何戰勝生理/心理上,本來就以追求「最小努力原則」的先天系統劣勢,讀來非常平易近人,且讓人想要即刻就應用書中提到的原則,建立好習慣,也戒除壞習慣。以下摘錄幾個讓我覺得非常受用的觀念:
**與其為習慣設定目標,不如讓習慣呼應你希望成為的身分認同:習慣執行的焦點不應放在希望達成的成果(比方每天跑步3km,希望可在三個月內減去10kg,以至於當此目標無法達成,或習慣的累積暫時無法見效,就容易失去動機、中斷習慣),而應該放在你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很喜歡書中提到的「你的身分認同源自你的習慣。每個行動都是一張選票,投給你想要成為的那種人。要成為最好的自己,就必須持續編輯、修訂自己的信念,升級並拓展你的身分認同。」
**習慣的養成通常是這樣的軌跡:提示 --> 渴望 --> 回應 --> 獎賞,運用 (1) 讓提示顯而易見 (2) 讓習慣有吸引力 (3) 讓行動輕而易舉 (4) 讓獎賞令人滿足 的方法,協助自己養成好習慣。
**沒有開始的習慣,根本談不上改善:我常掉入以下的陷阱—花了很長的時間規劃,卻因越規劃越覺得習慣執行困難,而根本缺乏開始的動力。但以運動為例,即使狀態不好而只去健身房五分鐘,也比因為狀態不好就完全不動來得好。先開始習慣,再談如何精進。書中提到的「兩分鐘法則」是很好的開端—把任何習慣都先簡化為兩分鐘內可以完成的事,在感到不想繼續前罷手。
**追求「立即滿足」是人的天性,不過習慣所累積出的成果,往往卻需要人們勉強自己「延遲滿足」:此時可以增加動機的作法是,選擇能夠強化個人身分認同的短期獎賞。舉例來說,開一個存款帳戶,然後只要成功說服自己把一項商品從購物清單中移除不買,就在該帳戶中存進五百元,讓習慣獲得立即可見的獎賞,更有繼續堅持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