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藉由年輕人與哲學家的對話,探究人是否有改變的可能?以及如何得到幸福的關鍵,來吸引讀者閱讀。我們沒有一個人能夠離開社會意識下生存,唯有在社會意識的前提下生活的人,才能稱為「個人」。我們都是住在個人賦予意義的主觀世界,沒有人是住在客觀的。我們觀看世界的角度是因為受主觀感受影響,而不是世界的本質變複雜。
書中談到的自我認同與歸屬感是讓我比較深刻感受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都在面對。關於自我的認同,有時候總是會不自覺地落入為了別人的價值觀或討好別人而活,卻忽略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或許是自卑,或許是期待他人對自己的評價,總認為得到稱讚或目光才能填補心靈一時的空虛與假象的虛榮,當自己得不到預期的結果,就開始怨天尤人,這種抱怨往往就是阻礙自己進步的藉口。關於歸屬感,則是必須發自內心的覺得自己的付出對他人確實有幫助,而不管對方是否有所回應,也能夠怡然自處。就像書中提到的「貢獻他人」提到一般:「我們藉由勞動貢獻他人,參與共同體,實際感受「我對某人是有用處的」,進而接受自己存在的價值。」兩者的差異,關鍵就在於內心感受到的是犧牲還是自己存在價值的滿足感。我想,在生活中時常回饋、感謝,才會發現生命中有很多美的事情正在發生,而這些事物帶給我們的經驗,能給予人們能量,活出真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