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封面很美,純白的背景上一個挖空的十字架,內頁的青木原樹海若隱若現,蓊鬱的森林使十字架像是鑲了祖母綠的寶石,沉穩而平靜。
本書的故事簡單卻刻劃深刻,交織的兩條線,串接起的議題是人類始終無法獲得共識的罪與罰,在人的感性和理性衝突下,到底怎樣的決策可以兼顧個人與社會、又兼顧道德與效益?作者東野圭吾透過凶手、凶手家庭、被害者遺族的心情去探討罪與罰的意義。
就如十字架的意義:負罪與救贖。凶手犯下的罪,透過刑罰是否就使正義得以伸張?是否被害者家屬就得到救贖?還是在刑罰之外、在體制之外,凶手對於自我犯罪的懺悔、對於被害者的彌補、對於社會的改善,更勝法律所帶來的效果?更能使被害者家屬感到寬慰?法律所展示的效果,是否就只是像空洞的十字架般,徒具形式而沒有嚇阻與教化的意義?如若罪犯一心求死,死刑的意義是否反而是一種救贖,而非負罪?
刑罰的觀點,往往視我們從哪個角度切入而有不同的見解,本書作者從負罪與救贖的角度切入,也細細地分析了每個立場的心情與觀點,最後透過角色帶出了「也許這代表人終究無法做出完美的審判。」此一結論。透過人創立的法律去審判人的罪,本來就只是把權力中心拉高到政府的層級,但還是脫離不了人殺人的本質,「刑罰充滿了矛盾...」,大概就是必要之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