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6

子彈思考整理術:釐清超載思緒,化想法為行動,專注最重要的事,設計你想要的人生 BY 貳團 Yan

Bullet Journal也算是練習極簡主義的一種方式吧。
作者是「發明」這種筆記的倡導人,
當然Bullet Journal, 簡稱BUJO,
後來也延伸了很多種用法,
這也是這個筆記方法之妙處,
它雖然是由一個人提倡,
但人人皆有不同的使用方式。
作者本身的子彈筆記是非常極簡的,
甚至他的月誌一天只寫個兩三項。

子彈筆記的功用是,就像書標所說的,
「釐清超載思緒、化想法為行動、
專注最重要的事、設計你想要的人生」。
這四大點分別靠一些BUJO的中心思想達成—

釐清超載思緒:大腦是用來思考,
不是用來囤積記憶的,
將思緒記錄下來,清空大腦才有思考的空間。

化想法為行動:寫下你的目標,
有助於加強視覺化這個想法,
並教你如何訂定短中程目標,
讓你不會因為目標太過巨大而裹足不前,
遲遲不肯行動。Break into actionable steps.

專注最重要的事:將你現在在做的、你該做的、
與你想做的分欄列出,
你可以很明確的知道什麼是浪費時間的,
什麼是重要的,子彈筆記裡面就只寫重要的,
並且寫下該怎麼展開行動去實踐。

設計你想要的人生:這一點要靠反思去達成,
很多時候(我知道我自己以前很長一段時間都是)
我們都是將自己的人生過得像on auto-pilot mode.
時間就這樣過去,
卻想不起來我什麼時間點做過了什麼、
與誰在一起hang out,
對我的人生造成什麼影響…等等。
作者認為,反思是很重要的一個步驟,
他每日、每月、每年會安排時間檢視、
轉移筆記的時候也會反思,
藉由重新閱覽過去的筆記,
來細細梳理出日子的脈絡。
我花了多少時間在哪些事情,
哪些佔了我大部分的氣力,
而那些到底值不值得?藉由反思與轉移,
刪除不再需要的人事物。重新聚焦在重要的事。

作者一直在提醒的,
就是不要記錄一些不重要的事,
搜尋IG hashtag BUJO, 可以發現有些人很會畫畫,
整個筆記本看起來很漂亮很生動,
紀錄看了什麼電影、電視劇、
吃了什麼、天氣如何之類的。
但不是每一種紀錄下來的東西都對你的人生有助益。
Sure如果你是電影系學生,
你可能會想要藉由筆記來檢視你是否偏重了某類型的電影、
或如果你是看天氣吃飯的人,
記錄這些可能就有其必要性。
不過如果羅列出來這整年看了些甚麼電影片名,
這個筆記卻對你人生一點反思都沒有的話,
記錄這些就沒有用。
但如果你想畫畫、把BUJO畫得很漂亮,
自己心裡愉快的話,這個筆記就對你有幫助,
它讓你快樂。
沒有人可以決定BUJO該怎麼使用,
完全是個人化的,
那剩下的就是要靠自己時時覺察是否being mindful enough
來了解自己現在在做的事到底有沒有任何助益。

剛好兩年前,
2018四月在日本買了一本很漂亮的筆記本(超貴, 但也因此堅持使用)
轉換從google calendar到紙本記錄行程,
陸陸續續都有試著BUJO其中的幾個部分,
如gratitude log 或是habit tracker,
但是到看這本書時才了解那些都是BUJO的變化,
它真正的元素其實是很基本的幾個符號就能完成記事,
而且加了一撇或一豎就又賦予它不同時程不同的意義。
算是極簡大師。

這本書交代BUJO的使用方式只有短短幾篇,
畢竟這不是火箭科學,
而是花了相當多篇幅在介紹該如何面對你的人生,
該如何重新聚焦,該如何展開行動,
以及筆記對人生產生的影響。
許多概念已經在其他生產力的書中看過,
子彈筆記則是拿來實踐的配套工具。
我自己有靠著開始寫BUJO養成一些習慣,
例如每周日是我計畫下週、聽寫一個podcast, declutter的日子,
每天閱讀, create content, 和gratitude log – 後者我現在轉為使用手機紀錄,
因為我習慣睡前寫下今天感恩的事,
因此用手機會比爬起床拿紙筆抄來得方便。
但BUJO幫助我建立了這個以及其他的習慣,
就跟前文提到的一樣,
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BUJO方式,
而且是有機的、針對個人不同時間點的需要而可以再進化的。
如果你有想建立習慣或達成一個看似很難的目標,
卻不知道怎麼開始的話,
這本書我覺得提供了滿好的方向,
可以一讀,願我們都可以清醒的面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