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承認我沒有確實讀完整本書,大概是頻率不對。看大約三分之一我就不耐煩起來,後面只是大略翻翻帶過去。
不耐煩的主因在於我個人越看越覺得這就是坊間那些洋洋灑灑舉了一堆例子卻又沒有真實提出什麼具體方案的書籍。雖然說著要用智慧處理,但如何智慧處理卻沒有說出來,我不是為了得到“太好了原來別人的小孩更難帶啊”這樣的自我安慰才看教養書,我想知道的是生活上如果遇到類似情境,作為父母能不能有更合適的方法處理。
其次是我不太能接受作者過度解讀孩子動機。像是妹妹明明先對哥哥動手,但被哥哥反擊回來之後妹妹第一時間大哭找媽媽告狀,作者就覺得這是妹妹的小心機,讓自己加害者變被害者,認為孩子的江湖這麼早就開始之類的(這是我理解到的意思,並非完整陳述書中字句)。可能我一向覺得孩子的個性、在家中的處境、與手足的相對關係、父母的心態作為等綜合因素都會影響孩子呈現出來的樣貌,故不太喜歡這樣簡單粗略又稍帶負面的方式評論孩子。
再來是書裡隱約帶著教條式說理,作者不停告訴讀者“作為父母不能這樣不能那樣、這樣是錯的那樣是不對的”,但怎樣又是對的呢?摒除凌虐、漠然、情緒勒索等對孩子造成身心殘害的異常案例不談,教養本來就應該在遵循某些基本原則的前提下視情境靈活以對吧?
最後是有些小故事蠻匪夷所思的⋯因為書我已經歸還圖書館無法翻拍,幸好博客來有部分試閱可以截圖,在此附上一則,或許能更清楚表達出我感受到的違和處。
不過心得講到這裡,我突然覺得,說不定是我誤解了,也許這就是作者記錄個人育兒生活的心得作品,並非定位在教養書?若是如此那就是我的問題,帶著錯誤期待閱讀此書,期待在乳牛身上擠出羊奶還真是不厚道啊⋯但我不會為了確認此事再去找回這本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