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我是從圖書館借的,記得預約的時候前面大概有240個人吧……這真是漫長的等待。
至於想要預約台北市立圖書館「我如何真確理解世界」這本書的人,現在快預約吧,你前面暫時只有53個人。
這本書主要探討如何解讀數據,以避免直覺的偏見造成錯誤應對。提到的各型偏誤與範例相當實用。
我窮盡畢生之力抵抗全球的無知,傳播基於事實的世界觀,這本書是我的最後一役,是我設法影響世界的最後努力――漢斯 羅斯林。
如果說這是他的目標,也許還要注意他所謂的「事實」可能並非都是可信的數據來源。
福島核災、車諾比核災的數據……在看過紀錄片「相信WHO?」之後,對於福島核災跟車諾比核災的數據我覺得是被隱瞞了的。
「在中國,赤貧人口比例降至驚人的0.7%,等於5億人脫離了赤貧生活。」這件事,Google「中國+脫貧」,也讓人懷疑這令人驚異的美好數據是否可信。
亞洲與非洲確實快速發展,吸引退休資金投資……然而看過紀錄片「中國大騙局The China Hustle」之後,美國金融體系的漏洞讓投機份子有機可乘,財報驚人獲利翻倍成長的中國公司在美國上市,最後變成廢紙股票,渾水研究(Muddy Waters Research)最近又踢爆中國的瑞幸咖啡造假。亞洲非洲的經濟發展真的是一飛衝天就要取代歐美各國嗎?
我想,真實的數據才能有正確的應對。而從垃圾造假數據中,也只會得出垃圾般的結果,更遑論利用這些數據做出有益的反應以度過危機。
不知道相信著聯合國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的作者,如果活到現在看見了他殷殷提醒的全球5大危機:全球傳染病/金融崩潰/世界大戰/氣候變遷/赤貧(另外還有未知的危機),他所說的「我們也需要世界衛生組織保持妥善運作,得以充分協調全球的合作。」是否早已預見了世界衛生組織的失能。
在台灣這次的疫情中,「怪罪型直覺偏誤」特別讓我有感:別把矛頭對準犯錯的個人,而是整個體制與系統。尋找原因而非戰犯,尋找體制而非英雄。唯有失能的社會才呼喚英雄,要求犧牲與奉獻。
老師教學的資訊可能是過時10年的資訊;書本的資訊從作者思考到動筆,付梓成書,也已是過時的資訊。這個變動的世界,好像需要不斷更新資訊以追上潮流,但歷史卻常常一再重演?
我覺得這世界如同一條長河,我們在之中的位置或許變動,卻又好像永遠不變。
終究只能從自己所在的時間與高度,去俯瞰或仰望這世界。從自身出發,去追尋相對正確的事物。
感覺匱乏,需要改變的渴望,是進步的動力。
然而,所有的一切都必須建立在真實的數據上。
這世界上是否有作者無法想像的邪惡?
「有些事儘管牴觸我們的既有認知,儘管顯得絕無可能,卻確實為真。」
封面下方的這句話,該如何解讀?這世界真正的樣子是什麼?真實是什麼?我能夠在他的另一本書裡找到答案嗎?或許如同書中所說的:當心簡單的想法與解法。
或者沒有唯一的解答,也沒有所有人滿意的解答。
節錄句子:
1. 如果政治人物與政府高層對世界抱持錯誤認知,豈有辦法妥善解決問題?
2. 二分化直覺偏誤:留意平均值的總群體重疊,留意極值,留意上層目光
3. 負面型直覺偏誤:預期壞消息會被放大。
小心對過往的美化:人時常會美化過去,國家時常會歌頌歷史。
在中國,赤貧人口比例降至驚人的0.7%,等於5億人脫離了赤貧生活。
1960的大躍進飢荒……想像看看,現在任何政府有可能向全球隱瞞1500萬人的慘死嗎?
www.gapminder.org/tools ......裡面沒有台灣。
慶祝現有的成功是一回事,繼續目前的奮戰是一回事,兩者並不衝突。
4. 直線型直覺偏誤:當談到不甚熟悉的議題,分辨愚蠢的預測出奇困難。明白一條線有各種走向。
跟大自然平衡共處(共生或共死)
5. 恐懼型直覺偏誤:評估風險。風險=危險x暴露。先冷靜下來再行動。
即使是在1986年史上最嚴重的車諾比核災爆發之後,連住在核汙染區域的人的死亡率也沒有顯著增加。福島核災老人死亡主要是因為撤離行動。
6. 失真型直覺偏誤:比對數字與除法。按比例認知事物。注意80/20法則。
在最貧窮的地方,你絕對不該求完美,否則等於竊占了原本能運用得更好的資源。
不靠數據無法了解世界,但光靠數據也無法了解世界。
7. 概括型直覺偏誤:尋找群體中的差異,與不同群體中的相似處。
不要同一件事直接套用到不同群體。
當心多數的意義。
假定你不是正常,而別人不是笨蛋。
影響人們生活模式得最主要原因,不是他們的宗教、文化或所居住的國家,而是他們的收入。
www.dollarstreet.org 用照片來展示不同的生活情況。
8. 宿命型直覺偏誤:留意文化的改變與更新知識。持續的小小進步x時間=巨大的改變。
宣稱自己所屬族群有某個特定命運是一種很好用的做法,有助讓大家團結於一個大概永不改變的目標,還激發對其他族群的優越感。
9. 單一觀點直覺偏誤:專業有所侷限。檢驗你的想法,不要試圖用同一套解決所有事情。
健康的窮人或是最窮的健康人?當心簡單的想法與解法。
10. 怪罪型直覺偏誤:別把矛頭對準犯錯的個人,而是整個體制與系統。
尋找原因而非戰犯,尋找體制而非英雄。怪罪的目標:奸商/記者/外國人。
11. 急迫型直覺偏誤:冷靜堅守數據,當心激進行動。衡量各行動的可能影響。
誇大會削弱紮實數據的可信度。
在現場實地處理問題的人總會想要更多資金,不該身兼衡量進展的人,以免出現非常誤導的數字。
數據務必是用來道出真相,不是呼籲行動,即使出於再高貴的善意都不行。
全球5大危機:全球傳染病/金融崩潰/世界大戰/氣候變遷/赤貧(另外還有未知的危機)
我們也需要世界衛生組織保持妥善運作,得以充分協調全球的合作。
貧窮導致內戰,內戰加劇貧窮。
12. 抱持謙虛與好奇,持續更新對世界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