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3

爭議的美味:鵝肝與食物政治學 BY 壹團 悅寧

對於號稱關心食物的人來說,「肥肝」是一顆文化風向球,它關乎身份,所謂的身份即代表著主廚的文化權威、廚藝專業,我則認為肥肝是一個人道德與感性遭受的考驗。身份與觀點的認同,以及道德與品味的衝突,肥肝成為某些特定人士的攻擊目標或煽動象徵。

其實我想關心的是,自己到底吃了什麼?我吃的到底是食物,還是品味?食物來源、生產和運送是需要人們一一檢視,現代的食物取得太過容易,反而不被重視與珍惜。先不說肥肝的歷史,你清楚自己每天吃了什麼?而這些食物的來源與歷史嗎?

從中國2007年紙餡包子、毒水餃事件,2008年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2013年假羊肉、病死豬事件,還有2014年上海福喜事件(福喜食品公司將過期雞肉或掉在地上的肉賣給速食店),便可以窺得飲食背後所包含的道德與健康問題。

活在多重謊言之下,甚至是不公開、不透明的飲食資訊裡,你不是在意身材,計較熱量,便能瘦下來!認真的吃不是一種儀式,是對自己的負責,以及對生活的用心與公共議題的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