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並沒有講到太深入的心理狀態或者給出太專業的建議;但正因為概念平易近人,可以時時拿來自我覺察以及自我省思:自己有沒有拿捏好人際分存?有沒有看見身邊人的真實需求?是不是在人際互動上有尊重到別人同時本身又感到自在呢?
不管是對待他人或者理解自我,要都做到“恰如其分”實在不太容易,但希望自己可以慢慢往這個方向走,在心靈上成為一個知分寸的自由人。
以下節錄書中自己喜歡或覺得挺有道理的幾個想法。
*人要的其實不是了解,而是了解之後的順從。
這句話讓我茅塞頓開!有時候我抱怨家人朋友不夠了解我,當下的思維的確是“你明明知道我不喜歡blahblah,為什麼還這麼做/說?其這背後的含義就是在不滿為何對方沒有順著我,能夠發現到這一點(我在無理取鬧)對我的幫助相當大。
*有選擇不表示會選得好或選得對,但,沒得選擇就只是沒得選擇。
這點我很認同。
很多時候我們會感覺到愉悅跟滿足,是因為我們有選擇。小至菜單餐點,大至居住地區,若是自己感覺到有主導權,不論做出什麼決定都會比較愉快,也比較能自我肯定。
假設預算可以吃法國菜,但此刻我真心想吃滷肉飯,那這碗滷肉飯就會吃的很快樂;但如果是預算不高的情況,心理上很容易覺得我“只能”吃滷肉飯,那自然吃起來會有些酸澀。
*人際關係不是我們自己一個人的事,而是我們跟別人一起的事;不是一個在天上飛,而是兩個人或更多人都開著車,共用一條馬路。
我們越是不計較,就等於逼得別人要越計較。
*尊重人際界線的人,一旦感知自己得到別人好處,懂得想著回報,這就是俗話說的“知好歹”。
*將父母或重要他人的期望,與自己的期望區分開來,將心力做適度分配,同時能夠滿足他們也能夠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