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妳:
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開播。什麼是精神病?這幾年的電視連續劇,很熱衷於探討精神疾病,但是精神疾病有辦法用所謂的標準衡量嗎?有一說,最難對付的病人有兩種,一種是極其現實的人,用金情面對所有的問題,另一種是高學歷的人,活在一套自成邏輯的世界。
劇中失控的母親說,他說話結結巴巴的,我看他就是精神病,女主角說,妳說話結巴,我以為妳是瘋女人。妳說兩個人孰對孰錯?我認為,錯的是兩個人的咄咄逼人與理所當然。語言是人類獨有的文化,更是無形的武器,如此說話才能彰顯自己?不需要,不論好壞對錯,我們以置身事外的態度,回觀事件,換句話說,妳愈是生氣、在意,愈是得不到妳要的回饋與關注。
沒有一種價值與標準能決定一個人是否為精神病,精神病本就是人類庸人自擾的產物,每個人都有其獨特性,根本不該用疾病的標籤定義他人,一方面活在疾病之下的人們痛苦,另一方面沒有認知疾病及同理病患的人們,只會用病名排擠與攻擊對方。妳說,妳不是那種人,對於精神疾病患者的存在,妳是能包容與諒解,親愛的,妳沒聽懂我的意思,從頭到尾,根本就沒有精神疾病患者的存在,只有病患。
妳明白「精神疾病患者」和「病患」兩者的差別嗎?現代的腦科學研究普遍認為,人類的大腦有一個思考限制器。對於一些想不通的反常事情,人類首先會尋找一個自己記憶中類似的現象來進行解釋。妳該用「生病」來看待精神疾病患者,定義他者罹患的疾病是醫生的事,針對其病症開藥處置也是醫生的事。妳自以為的同理與體貼,不過是妳評論他者的另一番說法。
精神疾病的可怕不在於疾病的發作,而是陷落情緒的輪迴,輪迴是由妳我、病患和更多的他者組成,那些情緒名為「自以為是」,我以為妳生氣,我以為妳不要,那些的「我以為」往往不是將關係導向「美好」,而是「毀滅」。我沒有生氣,我沒有不要,我只是......,妳的「只是」從沒說出口,我也沒機會懂過。親愛的,每個人都有「病」,治病不是去掛號拿藥,而是更坦率地與他人相處與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