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0

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獻給地球的經濟學 BY 貳團 Iris Hsueh 紹芸

【現有的經濟模式,能永續嗎?】
不能。

自從看了《東西的故事》之後,瞭解了目前資本主義經濟體的運作方式,基本上是鼓勵人們賺更多錢(要是沒錢,貸款也行)、買更多不需要的東西,不斷循環「開採─生產─丟棄」,很快地把資源變成垃圾,然後再買新的,再努力加班賺更多錢(或再去貸款)。不斷消耗地球資源以換取經濟成長的模式,就像是老鼠的滾輪,人們在其中只能一直跑跑跑地追逐虛幻的經濟成長,無法停下腳步、深怕被甩下,直到筋疲力盡。

在這樣的經濟體系中,人們有感受到幸福嗎?
在有限的星球上,會有無限的經濟成長嗎?
如果要達成永續、讓人類和環境和平共存,那會是什麼樣的經濟?

人們以往都認為經濟成長=幸福。所以人們專注於GDP和財富數字,但這個體系是有問題的,我們的經濟體系使我們陷入兩難:經濟成長,不可能維持;經濟不成長或緊縮,又會造成社會不穩定。我們太習慣把經濟成長當成解藥,但卻是在飲鴆止渴。例如2008年的金融海嘯,或者遭受911恐怖攻擊之後,政治人物的解決方法都是鼓勵大家「出來消費」,因為我們的經濟體系如果不成長就會出大問題。我們被關進了消費主義的「鐵籠」之中。

本書作者是英國永續發展委員會的經濟委員,從經濟學家的角度重新審視我們目前的經濟體系出了什麼問題,以及我們可以怎麼修正。作者認為,我們需要轉型為「不成長也能富足」的經濟體。政府應設法維持長期公共利益而不是被短期私人利益帶著走,並且盡可能維持社會平等;企業需盡可能發展「低碳排/低資源消耗的事業」;人民需擺脫唯物主義、消費主義的魔咒,尋找不需物質也能快樂的方法。

這本書是2011年出版的,作者認為2008年金融海嘯,剛好是一個轉型的好時機,讓我們可以記取校訓,從結構性改變問題。今年(2020年),適逢全球疫情爆發,也是一個經濟的停滯點,全球隔離高峰期的前三個月,碳排放比起去年同期降低了17%,但即便如此,五月時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還是上升到418 ppm,再度刷新歷史新紀錄紀錄,而且可能比過去300萬年間都還要高!

為什麼?因為就算排放減少,過去所排的二氧化碳仍然會停留在大氣中持續累積。全世界的二氧化碳大約45%是來自「發熱和發電」。在疫情期間全球大隔離,但人類對發熱和發電的需求量和以前幾乎一樣多,所以碳排放僅下降17%,無法再更多。

這次疫情,讓我們整個地球回到了2006年的日排放程度,但IPCC提出的攝氏1.5度的目標,則建議我們必需在約10年內回到1990年代的排放程度。看到這些數字的時候總覺得很焦急,總希望全球經濟轉型能夠再快一點。

這本書提醒了我,可以從自身開始做起,將幸福與物質脫鉤,從讀書、運動、自我成長、親近大自然、參與社群去尋找快樂;投資時也會注意,希望能投資在「低碳或生態事業」;另外會繼續參與或支持督促政府更符合轉型經濟的組織。

作者有上TED演講,我書和影片拍在一起,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找來看。

------以下都是書摘,有點多,抱歉------

書封摺頁上寫了這本書的介紹:

「經濟成長的假象,富足了誰?
全世界近六十七億人口中,
有五分之一的人僅賺取全球所得的二%;
相反的,最富裕的二成人,卻賺取全球所得的七四%。

經濟成長可以帶來富足,
但無限的成長,不必然會帶來無限的富足。
為了追求今天的美好生活,
我們正一步步侵蝕著明日幸福的根基。

本書不是在控訴現代性的失靈,也不是要悲嘆人類處境之無奈;
而是要提醒讀者:我們未來的生活,是會受到某些限制的。
生態的極限,只是其中之一;人性,是另一個。
我們需要的,是『有意義的富足』。
是時候,結束不負責任的年代了。」

---

【大家在追求的幸福是什麼?】

「幸福」是什麼?謝謝團友Yeh分享的《尋找全球幸福關鍵字》,看到了每個國家的「幸福」定義很不一樣。在英國的市調中顯示,影響主觀幸福的重要因素是:伴侶/配偶及家庭關係(47%)、健康(24%)、安適居所(8%)、金錢及財務狀況(7%)、宗教/性靈生活(6%)、其他。

經濟成長可以帶來幸福感提升嗎?在低收入地區可以。但如果是高收入地區,經濟成長跟幸福不必然有關聯性,甚至出現收入越高、人越感到孤獨及疏離的狀況。另外,如果整個社會有麻煩,當你的家人、朋友通通在水深火熱之中,光是你自己一個人富足,並不能帶給你多少安慰。

很多人批評,GDP不應視為衡量幸福的指標。因為GDP是市場交易金錢價值的總和,但它不計算「非市場」的服務(例如家務或志願勞動),也不包含「負面效用」(如汙染),但卻包含各種「不」增進人類福祉的項目並計算成正面價值(例如車禍引起的交通壅塞、汽油外溢和清理成本)。如果GDP真的代表快樂或生活滿意度的話,為什麼大部分先進經濟體過去幾十年有顯著的經濟成長,生活滿意度調查結果卻維持不變呢?(在高收入的國家群中,看到日本人真的很不快樂欸,台灣的快樂人口比例比南韓日本都高,大約相當於法國)

快樂和GDP沒辦法畫上等號,還有一個原因,兩者「尺度」不同,GDP可以無上限,但生活滿意度是有上限的,不管怎麼問,都只能得到零到十分之間的分數。另外,人們對幸福的評估,也常常前後矛盾,例如各個時間點分別評估和「一次算總帳」的結果非常不同。即使是簡單的改變事件的順序,也會改變我們對整體幸福的評估。

歸根究柢,「富足」不只是物質享受,除了能滿足基本生活的物質外,還包含生活品質、家人的健康和快樂、人際關係、對社群的信任、工作滿意度、共同建立生命的意義和目的、社會生活的參與度、社會平等的程度(你和有錢人之間的差距)等等。

---

【經濟成長和破壞環境,可以「脫鉤」嗎?如果我們有更高的生產效率呢?】
非常困難。

顎里克等式表示,環境衝擊(I)是人口(P)乘以財富或所得水準(A)乘以經濟產出的技術密集度(T)。

I=P*A*T

以碳排放為例,全球所得和人口都在持續上升,就算碳密集度(一塊錢經濟活動產生多少克碳排放)減少,也遠遠不夠抵銷人口成長率和所得成長率。所以從1990年起,17年下來全球碳總排放量增加了幾乎40%。

在一切如常的條件下,到了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會比今日高80%,會大幅背離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疾呼要將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壓在450 ppm 的目標。(而且450 ppm約等於全球從工業革命後平均升溫2度,是比較寬鬆的標準了,後來2018年IPCC將目標下修到1.5度。)如果我們維持經濟成長,但要達到IPCC 2050年的氣候目標,平均碳密集度需要比今日低55倍。不能說沒可能,但從過往歷史軌跡看來,非常困難。

經濟如果繼續成長下去,想像一下在2050年(就是30年後,那時候我們都還在),全球90億人口如果都希望達到富裕水平,這樣的經濟體會是今日經濟規模的15倍大,到了本世紀末,它會比今天的經濟體大40倍。我們的生態(有限的土地及資源、碳排放)無法支撐持續成長的經濟。

---

【我們需要建立「低資源社會」,不追求成長也能穩定】

但作者也無法確定新的經濟體系長什麼樣子,只能大略描繪輪廓。生態經濟學家羅伯‧艾爾斯指出,「我們需要一個新的成長引擎,一個基於無汙染性的能源、出售非物質的服務以及不造成污染的產品」

我們需要重視「生態事業」或「低碳排/低資源消耗的經濟活動」,例如社區能源方案、本地農夫市集、慢食合作社、運動俱樂部、圖書館、社區健身中心、地方維修服務、手工藝作坊、寫作坊、水上運動、社區音樂和戲劇、地方訓練和技能等,甚至可能包括瑜珈、武術、靈修、理髮和園藝。

這些活動雖然在GDP計算上不受重視,作者稱之為「灰姑娘式的經濟」,被冷落在消費社會的邊緣,但身為這些活動的生產者和消費者,通常能獲得更大的幸福和充實感。

加拿大生態經濟學者彼得‧維克多,曾經建立一個「非成長經濟模型」的研究,藉由降低所得成長(從每年成長1.8%逐漸降到低於0.1%),降低平均工時(將工作平均分攤,避免勞動生產力增加後提升失業率),在無損經濟和社會穩定的情況下,達到大幅減少碳排放量。

在新的生態總體經濟中,消費和投資的比重必須改變。創新仍然重要,但必須瞄準永續發展的目標。投資必須聚焦於資源生產力(比如能源效率、減少浪費、資源回收)、再生能源、潔淨技術、綠色企業、氣候適應和生態系強化(氣候適應、造林、濕地復育等)。

---

【我們也需要改變觀念,離開唯物主義,追求物質之外的快樂】

人氣、形象和錢財等等,是唯物主義的價值觀;但是自我肯定、感情聯繫、社群歸屬感等「內在」價值觀,才會增進我們的幸福,也是富足的構成要素。統計證據顯示:重視內在價值的人,不但比崇尚唯物價值的人快樂,而且有更強烈的環境責任感。較不唯物的人,真的可以一舉兩得或三得:當人們融入家庭或社區時,他們不但更快樂,而且生活方式更符合永續發展原則。

有些人發起「寧靜革命」,抗拒外出購物的慫恿,將時間花在較不唯物的嗜好上(例如種花蒔草、散步、聽音樂或看書)或照顧他人。有些人甚至為了達成這樣的目標願意接受較低的收入。

有些人參與「自願從簡」活動,類似極簡主義,大量汲取印度文化領導者甘地的教誨。甘地鼓勵人民「過簡單的生活,好讓其他人能簡單地活下去」,捨棄外在不必要的東西,有目的對生活作刻意安排。

除了讓人民選擇之外,政府及創業家也必須要帶頭改變民眾的價值觀和行為,改造社會結構。盡可能縮小薪資結構的差距、實現平等,加重對公共財和社會基礎建設的投資,確保經濟韌性及傳達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平衡的訊號。政府也必須要確保長期公共利益,不會被短期私人利益所破壞。

---

【資本主義經濟體如何轉型邁向永續?】

作者認為經濟不應再追求成長,而應轉型成為「不成長也能富足」的經濟體。經濟轉型的步驟分別是:

一、訂立界線
1. 訂定資源和排放上限,外加減量目標
2. 永續財政改革:徵收生態稅
3. 支持發展中國家的生態轉型:全球環境基金、開徵外匯交易的托賓稅等等

二、修正經濟模型
1. 發展一個新的生態總體經濟學
2. 投資於工作、資產和基礎建設:創造工作機會,建設低碳公共建設
3. 增加金融和財政穩健度:改革金融市場的管理規章,課徵托賓稅,加強政府對貨幣供應監控
4. 修訂國民所得,讓GDP可以衡量「真正重要的事」:可改用經濟福利量度、永續經濟福利指標,或參考「超越GDP」計畫

三、改變社會邏輯
1. 工時政策:當勞動生產力提高(例如說人力被機器人取代),但產出受到上限限制(例如為了生態理由),維持經濟穩定和保護人民生計的辦法是減少平均工時,讓更多人分攤現有工作。
2. 解決系統性不平等:修改所得稅結構、規定最低和最高所得水準、增加優質教育入學機會、制定反歧視法和犯罪防治措施、改善貧困地區生活環境等等。
3. 衡量能力和富足:設計指標衡量真正重要的是,將國民幸福帳戶整合到現行國民經濟會計的架構之中。
4. 強化社會資本:面對經濟衝擊,有韌性的社區格外重要。開闢和保護共享的公共空間、鼓勵以社區為基礎的永續行動、減少地域性的勞動力流動、提供綠色工作職訓、擴大終身學習和培養技能的機會、賦予地方社區更多規劃性責任等等。必須恢復公共財觀念,更新公共空間/機構意識、以及共同目標的認同感、更多公共參與及公共服務,共同努力實現共同富足。
5. 拆除消費主義文化:加強管制商業媒體及廣告、更嚴格的交易標準、提供可行方案來取代消費的生活方式、培養用較不物質的方式達到身心富足的能力。

------

摘要了幾句話:
1. 人們被說服,把不屬於我們的錢,花在我們不需要的東西上,為了在我們不在乎的人身上,創造一個不持久的形象。
2. 如果必須靠破壞明天的富足來換取,今天的富足將毫無意義。
3. 認為經濟成長可以由神化GDP來克服物理及限的想法,等於妄想用降低人類吃喝拉撒的密集度或新陳代謝來克服人口成長的物理極限。
4. 氣候變遷和資源匱乏,獲取看起來像是明天的問題,雨林也與「離這裡很遠」,赤貧也許是別人的事,但這全都是因為我們用近視眼看世界。我們拿反了一具高倍數望遠鏡,從錯誤的一端瞭望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