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2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 BY 貳團 王琁🎠

此書我是心理學範疇,作者自認從道德心理學的研究延伸出來的,要旨是闡述「情緒在人們做道德判斷時,有比理性更重要的地位」這個發現。
.
這個論點使我想起在 2020 總統大選時,我和朋友抱怨過的一件事:某教授致力於推動婚姻平權,為此會去公聽會發言、上談話節目,研究主題也與婚平密切相關。然而,該教授卻是反婚平政治勢力的堅定支持者,理由是「我就討厭XX黨」 。身為教授,因為自己也說不出理由的喜好(一種情緒)決定選擇有礙事業發展(婚平、女權推動)的陣營,這種被情緒策動的「不智」反應,令我十分好奇,因我對政治的理解是下棋,政黨、候選人都像棋子,當然為了讓我想下的棋成功被選上,我必須積極影響其他人,是否能影響成功也仰賴大環境與棋子本身魅力,但再怎麼樣也不可能因為「我就喜歡皇后,就討厭城堡」而一定什麼事都要走皇后,絕對不用城堡最後輸掉棋局吧?所以教授這樣衝突的表現是我非常不能理解的。
.
而書中也證實了我曾觀察到的現象。選前,難免與同溫層朋友討論一些盲目支持的「粉」,可以無視任何不利現象,掰出聽不下去的理由,支持自己心中的候選人。當初朋友說起這個狀況,我回:「有些人就是討厭而已,他們沒有理由,單純只是討厭(另一方),但需要與對方陣營的人辯論,所以只好為了自己的討厭努力去找理由,如此而已,如果你覺得他們的原因都很荒謬,那也不必攻擊,知道他們已經藉口用罊即可。」這是本書前 1/3 的重點。
.
其後,作者提出了「道德味蕾」的比喻來說明人類的道德基本原則及他認為為何會產生這樣的原則之因。此書的作者非常喜歡用各種花俏的比喻來說明事情,並且在提出之後還要用一些篇幅來說明為何選擇這個喻依,接著說服讀者進入他的邏輯之後才能開始說明主體。
.
他的六個道得基本原則,我覺得挺有說服力,也是本書的最精華:
1.關懷/傷害
2.公平/欺騙
3.忠誠/背叛
4.權威/顛覆
5.聖潔/墮落
及第六個,目前作者認為還不完全確立、仍然在研究中的 6.自由/壓迫
.
在說明這六個基本原則時,作者認為,自由派(重視獨立個體的價值觀)政治團體(美國民主黨、台灣民進黨),在提出政治主張時,往往只觸及這六個原則中的一兩個。
.
如,一般的保守派可能重視「我們努力的成果不能平白分享給不事生產的單親媽媽」,但重視社會弱勢福利的自由派可能只能提出「我們要幫助單親媽媽,她們很可憐」。相較之下,保守派的主張觸及了「公平」,但自由派只有「關懷」。
.
同時書中也舉出例子,一般保守勢力(以美國為例)會強調自己與宗教(在美國就是教會)的關係,提出政治主張時,會提到聖經說什麼,但是一般自由派對宗教較排斥(請大家回想一下這幾年的同性婚姻之爭),但這種排斥則導致自由派的主張不易打動「聖潔/墮落」味覺強的人。
.
透過這個章節我不斷反思自己的屬性。這六種道德受器我哪一些最敏銳?我想應該是「公平/欺騙」、「自由/壓迫」跟重視個體的「關懷/傷害」,但如同書中所說,不管你認同保守派或認同自由派,「關懷/傷害」是每個人都重視的,而自由派吃虧之處,就在於對其他價值的道德展現出一種相斥的態度。如同前面單親媽媽的例子,在保守派眼裡,這叫做不公平。而對於美國的外交政策自由派也常常敵視(如反伊拉克戰爭),因此觸發保守派認為「不忠誠,背叛了國家」。
.
書中舉出歐巴馬總統為例,認為歐巴馬雖為自由派政治人物,但強調自己愛國愛上帝(保守派的語言)、並且經常在各種公開演講中對其他道德原則釋放出善意訊息,因此可以贏得選舉。以「選舉的形象包裝」角度來看,的確是值得好好細思重點。
.
在介紹完道德原則之後,本書進而討論「團體感的形成」、團體與進化成無我的超團體的蜜蜂之蜂巢社會、及探討了宗教的產生及影響;針對宗教的部份,我也覺得滿有趣的(特別身為基督教世家的一份子,看了實在很有感觸啊)。
.
最後這本書整體上我並不喜歡,但我認為道德基本原則的部份給我不少啟發,仍算值得推薦,只是在閱讀時一直從字裡行間接收到作者的自負與厭世:我常覺得他對世界抱著很不善不快樂的觀感,和其他書的作者不太一樣(在讀書群裡分享這個觀察,結果有群友說:『所以他在另一本書裡一直強調怎麼樣修身養性啊~』我猜這作者大概真的不是過得很開心吧?),並且作者的華麗比喻也增加了不少篇幅與閱讀難度,但抓到節奏後就可以快速判斷什麼要細讀什麼不必,像他說明為何採A比喻不採BCD的比喻大概就可以扯個 2000 字,我後來都跳過。
.
下一本讀書會的書是歷史,希望我吃得下,今天要去拿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