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閱讀吉本芭娜娜的書,也是近期閱讀最快速的書,尤其是第三篇「月影」更是一口氣直接看完,憋氣撐到最後,閱讀完畢後隔幾天再重複閱讀個兩次。總共有三個篇章,分別是廚房、滿月和月影,廚房和滿月是連貫故事,月影是獨立的一篇。
書籍到了後半段有了轉折,才與書中男主角產生共鳴,思緒才開始發酵。平淡的描述關於親人過世時的過程,當事情發生後,書中主角既是當事者又是旁觀者,該怎麼洽當的伸出援手(才不顯尷尬)、給予安慰的言語(才不顯得刻意)或者是安靜的陪伴(他想獨處又或是一個人),這些等等都是要靠腦袋思考過才有辦法給予「陪伴」,如果沒有成為那位當事人、當事人沒有辦法說出想要的安慰時,旁觀者只能猜測他所需要的。
若是一同面對呢?活著的人該怎麼互相給予安慰與陪伴,滿月和月影故事中倆人一起面對傷口似乎不是最好的辦法,因為不想要對方也陷入相同的黑暗,又該要怎麼面對兩人都在的黑洞,都知道消息後,我們又該怎麼安慰自己、安慰他人,在每個人都不得不被時間推進時,面對的孤單得自己默默承受,因為知道這沒有辦法對誰訴說,訴說了又該如何,面對此心情時,只能用自己心中最大的力量去做對方可能也會感到溫暖的事情。
最大的力量,是否就是自己對於事實的接受程度呢,月影故事中,女主角知道再也無法挽回男友的生命,生命消逝,自己只能靠著慢跑讓自己感受到活著,讓一件事情支撐著自己,知道有朋友、家人、甚至是男友的弟弟也是背負著碰大的劇痛活著,感同身受著卻不讓苦痛全面侵蝕著自己,但自己也是一陣不得不被推進的。被留下來的人心中總是有停不了的遺憾,如果當時有好好道別、好好地擁抱,現在的自己是不是能夠少一點悲傷;一連串的各式描述,推進主角向前,必須、一定要理解這一切都會過去,相信著每天的輪迴會找到出口,這些也是作者要告訴讀著的:「隨著年歲增長,我或將遭遇各式各樣的狀況,一再沉落到絕望的深淵,吃盡各種苦頭,卻也必將一次又一次勇敢地站起來。我不會被擊倒,也不會認輸放棄。」
對一項事物的離去,多大的傷痛代表著時間累積成的情感就有多深,好的壞的都會成養分,不自覺的過程中過去了,不是無情地讓他過去,而是已經深深刻在心裡,說不出口、寫不出來,以為已經忘記的,會在某天提醒著你,還記得,而且不會忘記,就像是翻出歷年的日記,原來當下的自己已經為未來的自己牢牢記住,人啊健忘好,還是默默記得好呢。
「人們都以為,路有許多條而自己可以任意選擇,或許說是憧憬選擇時的瞬間更為接近。我也是如此。但是我現在明白了 並且可以用清晰的語言來表達。其實道路總是定好的,是由每天的呼吸、眼神,日復一日的歲月自然而然地決定了的。這決非宿命論。於是才有了現在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