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訪問參與六四事件不同角色的當事人,包括加入軍隊參與鎮壓的小兵,未能離開中國的學生領袖,流亡海外的學生領袖,在六四喪命的學生之母親.在六四前即被拘捕的當時高官,從不同角度及這些人嗣後的人生,觀看這個事件...
作者在書裡面寫,1980年代末期中共亦盛行改革,鮑彤是「中共中央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室主任」,是因64事件被拘捕官位最高之人。而六四發生的背景,其實與當時中共的黨內鬥爭有關,當時中共內部有自由派改革者與保守派,兩派間在經濟與政治的改革必要性沒有共識,鄧小平在六四之前,雖然也曾授權政治自由化,但鄧小平仍想要在維持共產黨地位的前提下,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另一邊的趙紫陽,則想要限制黨的力量,減少黨在經濟及社會事務中的作用,而改革派的胡耀邦被免去總書記職務後,保守陣營開始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運動。
1989年4 月學生走上街頭,趙紫陽傾向和解對話,然4月26日人民日報社論<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一篇文章,將學生運動認定為動亂。趙紫陽曾出面遊說修改社論,但黨內元老擔心損害鄧小平形像,派系間劍拔弩張,趙紫陽於5月17日因反對戒嚴令辭去總書記,之後改革派頹倒。5月28日趙紫陽的秘書鮑彤被捕,而李鵬後來的日記曾提到,鄧小平在學生運動勢頭增強前,就一直找機會將趙紫陽趕下台。所以鮑彤認為:「學生絕食還是不絕食、來一萬人或是十萬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趙紫陽支持學生」、「鄧小平調軍隊來的時候,並不是學生最多的時候,學生大部分已經回去了才調軍隊來」,在他的眼中,其實六四骨子裡是場政治鬥爭。
林慕蓮在書裏面說,鮑彤認為實施經濟改革卻沒有同時進行政治改革是很危險的作法,中國的國有企業隨後在沒有適當的監督下被解散,造就以太子黨為主的盜賊政府,侵占人民財產的總額遠遠超過引發1989年抗議活動的裙帶關係(P263)....而另一本「低端人口」的作者派屈克聖保羅也寫到:中國逐漸走向市場經濟,卻從來沒有真正轉型,幾年之內黨內高官紛紛變成資本主義者,卻是十九世紀那種活在反托拉斯法之前的資本主義者,黨內高官分到整塊中國經濟大餅...日益普遍的貪腐行為成為整個體制的壞齟...在缺乏民主選舉的情況下,中共仰賴一同創造繁榮遠景這種心照不宣的協議來束縛人民....在這樣條件下,一次經濟不景氣就是一次威脅,而黨幹部無法克制的偷竊癖,更激起人民抗爭的意圖(P262至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