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0

昨日童年.傳統童玩:趣說台灣童年游藝文化 BY 壹團 陳jane

這是一本圖文並茂的口袋書,160頁,半天就能讀完。

-----

作者將童玩依「時代演變」分期(宏觀):

1、「古代童玩」-
專指古有而不傳者。
如:頭壺、六博、塞戲、彈棋...等歷史上出現過的早期遊戲玩具。......

2、「傳統童玩」-
專指古有而傳至今者。
如:擊壤、秋千、跳索、陀螺、博浪鼓...等過去出現過,一直到現在還是有人在玩的早期遊戲或玩具。

3、「鄉土童玩」-
專指二次世界大戰站前一直到塑膠、馬達等量產玩具,以及電視侵入童年生活前之年代。
這段時期也是玩者自己創作、製作操作性玩具、自行發揮創意的黃金時代。不但創作性和益智性童玩發展至最豐富、成熟;同時也是社會經濟發展型態由鄉村人工型生產,過渡到工業化機器型量產發展的遽變與過渡時期。

4、「近代童玩」-
在社會進入工業化時代後,玩具轉由工廠生產為大宗,電池馬達電動、工廠量產的商品玩具取代了鄉土時代自製童玩的傳統。
隨後更有電子工業科技的加入,童年生活中自製童玩的創意性、製作性、操作性等功能意義,就逐漸地消失了。
此時期兒童們擁有更多如馬達驅動玩具、遙控車船、電動玩具...等的商品玩具,卻因而直接擁有成品兒少了構思、創作玩具的過程經驗。

5、「當代童玩」-
在後工業化時代,我們進入了數位化時代。電腦與網際網路等數位童玩,如:電視遊樂器、人工智能機器狗、PS2、X-Box、網路遊戲...等加入童年生活後,過去人與童玩之間許多的互動活動,常被與虛擬數位空間的互動所取代;並且其人機介面之互動形式,更被窄化成「左鍵/右鍵」式的"兩指神功,「高科技」卻是帶來的「低互動」的結果。

-----

作者為台灣童玩發展分期(微觀):

(年代區分)分期:主要媒材/工法形式特性。
(大戰前~1950)鄉土農業期:天然素材,手工自製。
(1950~1970)鄉土機製期:天然+廢物利用,手工+機製。
(1970~1990)近代工業期:塑膠電池馬達,工廠量產製造。
(1990~現在)現代資訊期:電子電腦網路,國際化+數位化。

書中以「鄉土農業、鄉土機製、近代工業」三時期為主介紹。

-----

分享幾個書中提及的童玩:

1、抽當/戳當-
在物質生活漸豐富的時代,莊頭街角的「簳仔店」(籮筐店),都兼賣糖果、小玩具...等,如果口袋裡的零用錢不夠怎麼辦?小賣商將大小不同的獎品置在一起,讓孩童們得以花小錢抽大獎,稱作「抽當」。

2、翁仔標-
過去常被誤寫成「尪仔標」,應以「翁仔標」為正名。
翁仔標形狀有方有圓、甚至飛機型。
最常見的物理性鬥戲玩法是,每個人拿出若干紙牌,堆疊成塔,輪流拿出一張主牌(稱作「霸」)用力擲向整疊紙牌,打擊後被掀翻的翁仔標就歸擲標者擁有。另外也有以依照牌面生肖、猜拳等圖案來比大小的玩法。
當時廠商常將兒童感興趣的圖案,如漫畫人物、布袋戲、電影主角等印在翁仔標上,孩童們收集各式圖樣、彼此互相鬥牌或交換收藏,這些不僅是同儕間的熱門討論話題,也成為主要人際互動模式之一。所以由翁仔標上的圖案,我們就可以知道當時兒童生活中的流行文化。

3、日月球-
「杯球」、「劍球」是兩種源遠流長,幾乎在希臘、愛斯基摩人、印地安人...等,世界各民族都可以看到的鄉土童玩,而日月球正是由此兩種傳統童玩結合而成的一種技能性童玩。
其結構是「日、月、星」,由大、中、小三個「杯」,加上一個突出的「劍」所組成的手柄,以一條細綿繩固定住一顆其上有孔之圓球,線的另一端連結在握柄上,即成。

其他還提到了:
打土缽、捏麵人、鬥草、豆工、竹節蛇、膠蛇、摺紙船、彈弓、竹管彈射槍、竹管水槍、博浪鼓、竹遙響、鐵罐搖響、變音鳥笛、風車、竹蜻蜓、米袋、毽子、滾鐵環、踩高蹺、彈珠、塑膠翁仔、紙捲迷津、鐵寶劍、塑膠刀、布袋戲偶、土黏香偶頭、翻紙花、吹氣紙球、花燈、陀螺、地牛、橡筋曳引車、橡筋三輪車、拉線行蛇、回力板球、吹膠泡氣球、積木、冬生娘子、紙娃娃、裝扮膠娃造型娃、無敵鐵金剛、氣控跳蛙、發條鐵皮貓、蒸氣鐵皮船、紙炮鐵槍、鐵皮槍、塑膠水槍、電子槍、磁鐵釣魚組、電動遙控車、振翅飛鳥、彈射飛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