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8

自由 BY 貳團 Wan Rong

強納森法蘭岑的《自由》在我心中一躍而升為看過的所有關於愛情的小說之中前三名,他是這麼真實、誠懇、精緻、洞悉一切,他是一本小說,但也很像一部電影、一個人生,因此我覺得有義務介紹為何這本長達六百多頁的小說讓我這麼愛不釋手。

法蘭岑寫孤獨。
雖然書寫孤獨的當代美國作家,首想到或許是保羅奧斯特吧,不過保羅奧斯特的孤獨,是人類如何在擁擠的人群中消失,在城市裡變成一抹影子。
可是法蘭岑筆下的,孤獨或說是寂寞,不是那樣隱遁的、直接的孤獨。
他書中的人們,大都擁有家,擁有朋友或伴侶、他們如常結婚生子,仍然基本地維持各種關係,持續工作生活以及社交,聰明而且中產,不是在社會網絡的邊緣,岌岌可危的那種人。
然而他們依然感覺孤獨,不被了解,藏著無法向親近的人言說的煩惱、慾望與秘密,儘管被愛卻想要逃離、儘管被某人所愛卻無法因此滿足,仍然想要偽裝自己,渴望自己更完整、更體面,得到更多的關注和愛,因此陷入混亂、憂鬱以及矛盾。
太過想要被愛而造成的孤獨,比起放逐自我的刻意孤單,更加逃無可逃。

法蘭岑寫愛,愛在《自由》裡很關鍵。
人們想的愛情小說,要天雷地火、刻骨銘心,要純真無垢、從一而終,要靈魂伴侶、生死相與。
可是這都不是,法蘭岑的愛,是人們常常都困惑於愛不愛,是愛有時候需要很多努力而且不一定有用,是終其一生(或者很老了)才恍然懂得紅玫瑰跟白玫瑰,只有一朵才是小王子的玫瑰。
愛是反反覆覆、猶豫不決,愛有狡猾、愧疚、隱瞞、忍耐、病態的那一面,愛有時等同欲望,但有時不等。

法蘭岑寫家庭,在我讀的前一本《修正》的書腰上,這麼說了「《自由》寫盡了愛,《修正》寫活了家」,不過在《自由》裡,一切的愛仍然與家、與父母兄弟相連接,所有的心碎與家有關,而所有的和解也是。
而對於家人的描寫,又都如此精緻,那些造就人之所以成為現在這個樣子的,那些小時候不斷折磨著我們的。因此每個角色都是立體真實。

他寫孤獨、寫愛、寫家庭,其實就是在寫人。
最高明的是,這樣的書不需要製造任何懸疑的情節,不用打造很酷的場景,不靠任何架空的背景設計,距離拿捏得恰到好處,沒有氾濫的情緒,沒有任何無病呻吟的假哀憐。憑藉讀者與角色生命的共鳴,就足夠讓人一頁頁翻下去。

當然這也是非常美國的美國小說,在書中政治、生活的空間與文化上,都強烈和美國的特色結合,我覺得這也是我腦中一直可以浮現像是電影畫面的原因。
不過憑良心講,這不能算是一部易讀的書,字數相當多,對於細節的描述很多, 這也可能是他在台灣並不完全受普羅讀者青睞的原因之一,無論是《自由》或是《修正》,最開頭的幾頁都有些細瑣,讓人比較難撐過去(同時還要費力釐清楚那些很難記住的翻譯人名),但是之後很快就讀出趣味。
另外是想法比較單純的人,或者純粹想要放鬆的話,可能不會喜歡這本書,因為裡面的角色都想太多了,可能會無法理解他們到底在欉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