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無論是東方或西方世界中,厭女現象似乎無所不在。反而,女性對男性憎恨並非普遍的概念。厭女之現象極為廣泛:從聖經中為人類帶來原罪的夏娃、男性對女性月經之厭惡並感到不潔、利齒陰道之恐懼、神話中的女妖色琦、梅杜莎等、女巫及女性與魔鬼之聯想、布拉姆斯及佛洛伊德隱藏之厭女情節等。作者從宗教、社會結構、文學等層面探討厭女的現象,這些皆囊括了對於女性的厭惡,無論是視其身體及其排出的液體為不潔,或是將女性妖魔化,視為一切罪惡的化身。接著,作者從精神分析、結構主義等解讀厭女的成因,並提供了豐富的解釋。
儘管有厭女現象,但崇拜女性的現象也矛盾地並存著。例如丈夫假分娩之行為(男性儀式性的參與妻子懷孕及生產的過程)、男人有經血習俗(使用尖銳物刺入男孩的鼻孔使鮮血流出,為其成年儀式)、甚至文明社會中的抽血和放血也是此例子的變形。將妻子視為外來者、認為其經血與性慾是不潔象徵的同時,男人們將母親與姊妹們奉之於神聖的地位,並崇拜母親所代表繁殖力的乳汁和經血。這樣的矛盾相互拉扯、對立日益茁壯。恨與愛這兩種極端情緒之混和,並無限延伸。
作者彙整書中資料做出厭女成因之結論,大致為佛洛伊德的閹割焦慮、重回嬰兒時期的渴望、自卑依賴所產生的抵抗、甚至是當遭遇挫折和理想破滅的失望轉換為憤怒與挫敗感,而女性這個他者便成為了現成的代罪羔羊。最後書中探討是否有可能的解決辦法,比如教育課程,或是讓父親積極頻繁地介入對嬰兒的照料,進而減少母親的壟斷性,或許能夠降低對母親的依賴需求。但這些方案是否對厭女的情形產生影響,仍言之過早。
無論是世界各地厭女現象之闡述,或是對其原因之分析,書中都提供了詳盡的資料。在閱讀完後產生滿載而歸的滿足感之同時,也對書裡各種激進的厭女行為感到不可思議。(比如認為經血是汙穢且具毒性的。經期女人須被隔離,且不可觸碰男人的衣物、食物、甚至影子都不能碰到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