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30

接棒家族 BY 貳團 張晁銘

不健全的家族功能造成的童年陰影,是眾多文學作品與心理創傷研究的討論對象。《渺小一生》的作者柳原漢雅曾引用今年諾貝爾獎得主露伊絲‧葛綠珂的詩句:「童年,我們的目光瞥向世界一次;剩下的只餘記憶。」,延伸出其創作該書的核心理念:「我們只跟世界征戰過一次,在童年的時候,其餘的人生都只是在不斷面對及處理那次征戰的結果。」

《接棒家族》故事敘述年方十七歲的高中生優子,已經換了四次的姓氏,現與第三任的父親森宮一同生活。這樣的她,理應是輔導室與社工的重點關注對象,但她卻沒有任何的不幸感。與繼父森宮的相處也很融洽,但就宛如日劇《月薪嬌妻》中所描述的契約婚姻,因為沒有愛而相敬如賓,這對父女則是因為沒有血緣。即使早餐不喜歡吃太油膩的食物,因為是繼父的愛心,還是會把食物吃完;當同學們在對父母親的嘮叨感到厭煩,每天都要吵個幾句時,優子卻羨慕起能夠與父母親吵架的同學們。

面對這些父母親們無條件地照顧與愛,優子自己也不時在內心叩問此事,並為此備感幸運與深深感激。我想這正是作者瀨尾麻衣子想透過本作傳達的,如果家族是一種綿延不絕的形式,就像種樹成林,那麼影響樹苗健康成長的關鍵是什麼?是血緣,生父生母,還是貧富與否?作者給了既古老又簡單的答案,就是「愛」。

「成為父母之後,未來就是原來的兩倍以上。和你一起生活之後,真的有兩個明天,每天都有自己的明天,和比自己的明天更重要的明天。」書中有一段對話是優子問森宮為什麼接受她作為女兒?大意是說,當優子的繼母找上森宮之後跟他說過,自從成為優子的母親,就擁有兩個明天;一個是自己的明天,一個是比自己充滿更多可能性和未來的明天。而森宮對此深信不疑,於是說出了上述的話。

作者也非常擅於透過描寫家人間的日常互動,營造出既溫馨又歡笑,有時還有點感人的氛圍。像是戲分最多的繼父森宮其實是個有點活在自己世界的人,所以既能說出前面那番感人肺腑的發言,也時有想要解「父親成就」而做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舉動,例如「因為覺得高中生女兒在新學期第一天會想要吃豬排飯當早餐,所以做了」。
又如繼母梨花之所以想要照顧優子,是因為憑空得到一個八歲的女兒很棒,可以省略嬰兒期的吵鬧,又可以重溫八歲小孩的生活,這種好像合理又有點哪裡怪怪的發言,大概就是《接棒家族》的故事調性了。

身為讀者,就在翻飛的紙頁與字裡行間,逐漸認同了這群角色的親情關係,也療癒了自身,並且重新思考在無血緣的家族中,是否有愛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