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30

娛樂至死:追求表象、歡笑和激情的媒體時代 BY 貳團 翊涵

藉作者在前言寫下的這一段話來闡明本書主旨:「在《一九八四》中,人們受制於痛苦,而在《美麗新世界》中,人們由於享樂失去了自由。簡而言之,奧威爾擔心我們憎恨的東西會毀掉我們,而赫胥黎擔心的是,我們將毀於我們熱愛的東西。這本書想告訴大家的是,可能成為現實的,是赫胥黎的預言,而不是奧威爾的預言。」
傳遞訊息的媒介本身及蘊含特定的邏輯與意識形態,也就是說,從印刷術(鉛字)到電視(影像)的發明,大大改變了人類的學習模式與思考結構。當人類開始習慣用圖像來接受訊息時,自然弱化了抽象的邏輯能力。電視畫面展現出的一切都是切割的,電視台做節目的規則是,不求有任何前情提要的背景知識累積。難消化、需要時間咀嚼理解的內容不受觀眾青睞,即被淘汰。
娛樂本身不是錯,錯就錯在,當人們越來越習慣娛樂的表達方式,最終連本該嚴肅的內容也被迫娛樂化。舉凡政治、宗教、教育,為了吸引人的眼球,只好讓內容呈現浮於視覺。帥哥美女、草地上優雅的午後野餐、人們臉上因幸運而自信的笑容,成為了人們判別事物品質的標準。知識的深與廣、論述的邏輯能力,不再是我們討論嚴肅的事時會去在意的部分。
本書作成的年代是1985年,當時正是電視被大範圍推廣的時代,換到今日來看,電視已式微,由網際網路串聯起手機、平板、筆電,這些3C媒介所造成的環境改變又更為複雜。即使如此,書中的主旨仍能呼應至現代社會,在閱讀中不時感到心有戚戚焉。